中評社北京4月16日電/環球網摘編美國《華爾街日報》4月15日撰文稱,儘管印度的核武器作戰能力有了很大發展,但其至少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利用潛艇構成的二次核打擊能力,對中巴這兩個核鄰居構成威懾。
印度二次核打擊能力還需數年
文章稱,本周早些時候舉行的核安全峰會,再次引發了媒體對南亞地區軍備競賽的猜測。表面看來,巴基斯坦生產核武器材料的活動不斷升級,而且被認為是恐怖主義分子獲得核武器的潛在源頭,所以媒體給予了巴基斯坦高度關注,但是還應該注意到,印度似乎也在參與某種不受約束的核武競賽。事實上,某種程度上講,新德里的核武立場可能是奧巴馬總統限制核武政策的模板。
印度似乎正在成為最沒有說服力的核遏制力。從公開的關於印度軍火庫規模的評估數據中看出,這個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周圍有兩個擁有核武器的鄰國--只有10枚核彈頭,而且說不定沒有一枚是熱核彈頭。相比之下,美國有2700枚現役核彈頭,俄羅斯有大約3900枚。兩國還有數目可觀的戰略儲備彈頭。當然,美俄已經簽署新條約,將各自的核彈頭數量減少至1550枚。
新德里聲稱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印度2003年曾對這個說法加以修飾,稱印度保留使用的權利--一旦印度遭遇化學或生物武器襲擊,印度將以核武器回擊。但是印度的核原則仍是保持足夠強大的防衛能力和遏制能力。
美媒稱,在所有的核武國家中,印度最熱衷於通過雙邊或多邊談判,推動“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消極安全保證”這類協議的簽訂,或者保證不對無核國家發動攻擊。即使像中國這樣宣稱不會率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也不願意與印度簽署這樣的雙邊條約,因為中國不想給印度任何形式的擁核合法性。
這下,問題又回到了新德里的核遏制力是否有效上,以及它是否需要加強,而不是擴大它的軍火庫。只有擁有安全專家所謂的“確定的二次核打擊能力”,印度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才是可信的。換句話說,印度必須有足夠的信心,保證它的資本能夠在敵人第一次打擊後幸存下來,這樣新德里才能進行回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