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蘇33重型艦載戰鬥機。 |
作為俄羅斯海軍唯一的航母,“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已服役20年。下一步,俄海軍已計劃對“庫”艦進行多次改裝與維修,將其延壽至2025年。然而,“庫”艦搭載的蘇-33固定翼戰鬥機卻“前景不妙”,最初生產的26架基本型,目前只剩下了19架,僅能保證最基本的需要。
為此,俄海軍高層決定採取兩條腿走路策略:一是暫時建造一批替代機種,以解“燃眉之急”;二是加速研製可供未來航母使用的第四代艦載機。
新型米格戰機 作為替代機種
基於這樣的背景,俄海軍果斷選擇了新米格-29K作為“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艦載機的替代機種。
說起米格-29K,人們自然會想起,當年該機與蘇-33競爭航母艦載機訂單的情景:米格-29K作為兩種候選機種之一,的確具備了許多獨特的優勢:
首先,它以與蘇-33艦載機“重中搭配”的中型機種面目出現(蘇-33為重型機),有噸位較小、成本較低的優點,也比蘇-33更適合航母搭載。其次,米格-29K戰機的對地、對海攻擊能力強於蘇-33,而後者側重於對空作戰;兩者可謂各有所長,更適合配合使用。
1984年,蘇聯官方正式立項:在米格-29殲擊機的基礎上發展米格-29K艦載殲擊機。5年之後的1989年11月,米格-29K便順利地完成了在“庫”艦上的滑躍起飛和攔阻降落試驗;到1992年中期,兩架米格-29K原型機先後完成了420次起飛試驗和80次降落試驗,為該機“落戶”航母奠定了堅實基礎。可惜,後來因軍費嚴重短缺,導致俄軍再也無法同時支撐米格-29K和蘇-27K兩型艦載機的研製與採購。俄海軍高層只好放棄了作戰半徑、載彈量等都要小得多的米格-29K,僅採用蘇-27K(即現在的蘇-33)。
時過境遷。隨著蘇-33作戰技術性能的日益落伍,及其數量的不斷銳減,俄羅斯海軍要求尋找或發展艦載機替代機種的呼聲持續增高。於是,新米格-29K恰逢其時,被俄海軍高層“相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