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些跡象放在融洽的中日關係大背景下觀察,似乎不太協調。孫晶認為:“中日關係已經形成了一個體系(Institution)。要診斷中日關係中的問題,往往要跳出中日關係具體問題的範疇找端倪。”
孫晶分析說,日本抗議中國直升機在軍演時過分接近日本的驅逐艦,但中方認為自己並沒有違規。這說明,中國領導層內部對這一聲音肯定是有支持者的。另外,中國軍隊的海外發展最近似乎遭遇到一些挫折。在索馬里打擊海盜的任務中,無法很漂亮地解救本國商船。因此,軍方可能希望能過近海訓練平衡一下中國海軍的形象。
在孫晶看來,中國海軍突破“第一島鏈”的創舉也是這一思維下的產物。“第一島鏈”是1950年代有美國人提出的遏制中國的海上防線。這條島鏈包括從日本九州、沖繩、台灣,到婆羅洲島的海域。直到1980年代,中國提出了“近海防禦戰略”,才定下了2010年前突破這條島鏈,削弱美軍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影響力的目標。於是,2010年4月10日,10艘中國艦艇南下穿越位於沖繩本島和宮古島之間的公海海域,在外洋潛行的潛艇極其罕見地浮出了水面。日本防衛廳首次證實了這一情況的發生。
“其實,幾十年來‘第一島鏈’的概念在中國人中更有認同感。”孫晶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中國海軍早已擁有突破‘第一島鏈’的實力,只是不輕易這樣做。這次穿越,中國艦艇始終在公海航行,並沒有進入日本的領海。因此,這些舉動並不是為了刺激日本,或許更應解釋為一種‘揚我軍威’的姿態。”
斯考夫呼應說,無論是直升機接近軍艦之爭,還是日本開采東海資源,都不會根本性觸動宏觀上的中日關係。
“中方直升機接近日本的驅逐艦,並不是有意要挑釁日本;日本開采稀有金屬也不是特意針對中國。這些事件雖然會對中日關係造成一定挑戰,但也恰恰說明,鳩山內閣改善中日關係,並不是要努力取悅中國,中方亦然,”斯考夫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
文章進一步認為無論中國海軍突破“第一島鏈”的舉動的目的如何,處於這條島鏈上的日本多少都會有些焦慮。更重要的是,“東海接近”與“穿越島鏈”事件再次顯示了中國軍事發展的速度,這早已引起了華盛頓的關注。比鄰中國的日本又作何反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