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產紅旗-9遠程地空導彈。 |
中評社北京5月14日電/據解放軍報報道,2009年6月的一天,大漠戈壁,一枚枚國產新型地空導彈直刺蒼穹,將一架架行蹤詭秘的靶機、靶彈打得粉身碎骨。
“10發10中!”這種我國第三代新型防空武器一經亮相,威震長空!
4個月後,這支部隊攜帶該型導彈,出現在天安門廣場國慶60周年大閱兵的陣容中,向世界亮相。
從設計圖紙到兵工車間,從試驗場到發射陣地,從大戈壁到天安門,有一雙眼睛,始終在凝視著導彈戰車上的新弓銳箭。
他就是為該型導彈形成戰鬥力作出突出貢獻的技術專家——蘭州軍區空軍地空導彈某旅總工程師包進。
跨越數字鴻溝,從“第一代”到“第三代”
矗立陣地,身披迷彩,發射筒直指藍天,蘊含著雷霆萬鈞的力量……
第一次看到國產新型防空導彈,包進激動不已——我軍終於有了第三代防空導彈!
然而,一個巨大的鴻溝橫在包進和戰友們面前:這種導彈,是我軍防空武器跨越式發展的產物,從“第一代”直接發展到“第三代”。
“第三代”的標誌,是信息化。新型導彈指揮方艙,一排排計算機屏幕上,亮晶晶的數據像瀑布飛流直下;各種指示燈像滿天繁星,明暗閃爍……
晝思夜想的數字化防空導彈乍現眼前,包進緊迫感油然而生。新裝備涉及計算機、集成電路、新型雷達等多個知識領域。然而部隊接裝時,除了基本資料、技術勤務和訓練作戰規程之外,其他信息皆為空白!
包進如坐針氈。半年內,他帶領技術骨幹編寫了17個專業200多萬字的教材、多媒體課件和7種裝備使用維護檢查制度,被空軍推廣使用。那段日子,他的視力從0.8降到了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