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青年參考》編譯美國《華盛頓郵報》6月28日報道,去年,趙博文(音譯)參加了破解黃瓜遺傳密碼的科研小組。現在,他研究人類智商的遺傳基礎。他年僅17歲。
中國的科技實力曾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數百年——比如火藥、灌溉技術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現在中國卷土重來,躋身科技大國行列。中國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就像幹勁十足的青少年(有些其實就是),推動著可潛在改變世界的科研的復興。
10年前,沒人能想到中國是一個科學競爭者。其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才也都這樣認為,他們大批離開中國,進入美國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等全球一流大學的實驗室。
但過去5年來,在西方受過教育的科學家和雄心勃勃的企業家,回到中國建立科研機構和公司。他們從西方吸引不少華人科研人員,致力於使中國成為一個科學超級大國。“中國在科研方面的進步如此之快、如此突然,令人不敢相信。”跟中國同行有過合作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遺傳學家拉斯馬斯.尼爾森說,“但我們應開始對此習慣。現在有了來自中國的競爭,真是今非昔比。”
中國為提高科研地位不惜投入巨資。幾乎每個中國部門都設有專門項目,爭取從導彈到醫藥的一切領域的技術優勢。例如,今年5月在德國舉行的一個國際會議上,中國製造的超級計算機運行速度名列世界第二。就超級計算機數量而言,中國現在位居世界第四,與德國持平。而中國在全世界科研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已從1995年的第14位躍居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位於美國的非營利機構“清潔大氣行動小組”亞太區首席代表孫嗣敏說:“在中國就是實幹,而在美國,有太多的論文研究者。這裡,他們就是做事情。”
2007年,中國遺傳學家發現非洲人、亞洲人和白種人的基因組成存在巨大差異。他們很快宣布取得突破,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在高海拔地區毫不費力地生活,而有些人則不能。
中國也面臨種種挑戰。創新仍被視為中國的薄弱環節,而且中國官員經常對科研發布行政命令,這在西方科學家看來是荒謬的。此外,中國科研領域也存在欺騙、有時是令人不安的做法。中國崛起為新興科學大國,也引起了人們對中美關係的質疑。自上世紀70年代美國向中國敞開大門以來,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湧入美國。他們多數學的是理工,受到科研機構的歡迎。但隨著中國日漸成為競爭對手,美國專家開始質疑這種做法。
“美國與中國的科技關係經受住了各種政治壓力。”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委托研究中國崛起的理查德.斯圖特邁爾說,“現在兩國間產生了競爭,如果雙方缺少信任,合作就會成問題。”(作者:John Pomfret 譯者 小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