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戰略困局
5月6日,日本《外交家》雜誌刊登美軍指揮官詹姆斯.克拉斯卡的文章,題為“中國布局海軍霸權”,認為從2000年開始,中國日益頻繁地發起了“具有挑釁性”的戰艦演習,甚至動用了“有武裝的”海洋調查船和漁船對美國在東海的“軍事考察”實施滋擾。
中國海軍在經過上世紀最後十年的沉寂期之後,從本世紀初開始迅猛發展。除去裝備的加速更換外,對外戰略上也出現反擊美軍包圍之勢。
與此對應,進入21世紀後,美國也將對中國的包圍圈擴大至“C”字型:以日本為起點,經南海周邊國家和印度,再到阿富汗。
更為關鍵的是,如今美國對中國的圍堵更顯擠壓與動態之勢。在西南方向,去年印度在離中印邊界僅23公里的地點修建機場,“只是由於中國西部經濟不發達,而且陸地有自然阻隔,所以我們感覺不明顯”,軍事專家戴旭對記者說。
但在中國周邊海域,由於直面中國領土,沒有戰略縱深,海上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讓中國感受更為直觀。
而未曾上演的美韓黃海軍演,它面對的更是中國東部沿海的經濟命脈。“這就像一把刀子對准人的胳膊感覺不明顯,對著心臟就很強烈。”戴旭說。
在戴旭看來,包括近年來日本在衝之鳥礁的挑釁性舉動,以及南海相關爭議國家的活動,都是在將包圍圈向中國大陸移動,所以他覺得“必須要做出反擊”。
“包圍圈本身不危險,危險的是這種壓迫中國的趨勢,所以我們必須畫出紅線。”戴旭對記者強調。
6月5日,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安全大會上,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要求“保障美軍在南中國海的自由進出權”,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當面直指“美國軍艦、飛機在中國南海、東海對中國進行高強度監視、偵察,是中美兩軍關係發展的三個障礙之一”。
然而,國際政治的法則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中國如果甘於做個“陸權國家”、近海防禦,它只能是地區性大國的宿命,更不會改變受到周邊國家戰略力量圍困的局面。當中國海軍已經向“藍水海軍”邁進時,破解中國戰略困局的方法也已經擺在眼前——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權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