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華爾街日報》7月17日載文《中國不應將“保八”作為終極目標》,文章說,“質”與“量”孰輕孰重?對於中國經濟決策者來說,在質量與數量的天平之間,他們理應把經濟增長質量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國經濟強勁增長得益於依然寬鬆的經濟政策:中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較上年同期增長10.3%,增速可能有所放緩,但在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國仍是一個亮點。
但GDP增速放緩是中國未來必須學會接受的現實。依賴出口和以貸款拉動投資的增長模式正變得岌岌可危。中國銀行業可能仍將大舉放貸,但在壞帳料將增加的情況下,它們必須從市場上籌集額外的資本,這最終還是會限制新增貸款的增長。
世界銀行也預計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理由包括:從人口統計學角度而言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將減少,而且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將放緩。該行預計,2010年至2015年間,中國經濟年增速可能在8.4%左右,低於1995年至2009年間的9.6%。從2016年到2020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可能進一步降至7%。
好消息是,中國許多決策者已經認識到恢復經濟平衡的必要性,這意味著讓經濟更多的依賴本國消費者,而非海外市場和不可持續的投資增長。
問題在於,中國的決策者是否已經意識到,他們必須放棄長期以來引以為榮的8%的年經濟增長目標。降低國內外對未來經濟增長預期的任務很可能落在將從2012年開始執政的中國下一代領導人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