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內街頭一大景觀:滿街的摩托車(中評社記者攝) |
中評社河內10月28日電(記者 劉曉丹)不久前閉幕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二五”規劃將追求從“國強”到“民富”的轉變,一時成為民間熱議話題。此時此刻,不由得讓人想起“越南國窮民富”這個流傳甚廣的說法。
事實果真如此嗎?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極大的借鑑了中國經驗、卻沒有完全照辦中國模式的越南,為什麼跟中國“同途殊歸”?她是怎樣走出一條“具有越南特色”的發展道路呢?中評社記者帶著這些疑問來到越南,初來乍到的所見所聞或可為解答以上謎團提供一些參考和思考。
中評社記者平生第一次踏上越南的土地,甫抵達首都河內,就大吃“兩驚”。第一驚是此地繁榮而充滿活力,與印象中那個較為貧窮落後的國家完全錯位。第二驚是如此一個具有大城市氣派的一國之首都,竟然嚴重缺乏一項最基本的國際競爭力──絕大多數民眾絲毫不掌握與世界溝通的交際語言。
據記者在當地了解,大多數本地人只會說越南語,連一些最簡單的英語單詞都不懂,也無心去學。酒店前台人員、計程車司機、飯館服務員…這些與旅遊業密切相關的服務業人士,外國人基本上無法與之溝通,記者嘗試用簡單的中文和法語也不行,只能指手劃腳,或者使用紙筆,往往仍是不得要領;甚至連東盟峰會新聞中心的一些工作人員,也難以交流。後來記者碰上一些越南的大學畢業生,卻也只能進行基本對話,他們甚至不能流利地用英語說一個完整的句子。記者在河內變成“又聾又啞”,瞠目結舌之餘,倍感不暢。幸好越南人十分友善,對中國人也心懷好感,才使記者勉強了解到以下一些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