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在韓國抱川,AH-1S攻擊用直升機在演習中。當日,韓國陸軍和空軍在京畿道抱川市軍用射擊場舉行了最大規模的聯合火力演習。新華社 |
中評社台北12月24日電/旺報今天刊登銘傳大學國際事務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劉廣華的文章,分析朝鮮半島局勢。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在韓國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之後,朝鮮不但未曾如先前信誓旦旦的採取大規模報復與反擊,反而表示不願隨之起舞,也不會反擊。此言一出,舉世額手稱慶,大大鬆了一口氣。對於如此出人意表的轉折,有說是朝鮮轉趨理性、有說是美國與韓國的軍事嚇阻奏效、也有說是中、俄斡旋成功。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只能說朝鮮對“邊緣策略”(brinkmanship)的操作已經出神入化,深知進退之道。
所謂“邊緣策略”,始創於美國總統艾森豪時期的國務卿杜勒斯,意指將衝突情況逐步升級,直至戰爭爆發邊緣,藉此施加強大壓力,迫使對方作出對己有利的退讓。然而,“邊緣策略”弔詭之處在於,策略要成功就不能破局,總要一方在戰爭爆發之前退讓,另方才有利可圖。
挑起危機折衝樽俎
朝鮮在第一次的核武危機中就成功的運用“邊緣策略”獲取莫大利益。先是在1993年拒絕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檢查寧邊設施後,悍然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引爆第一次危機,在各方折衝斡旋之後於1994年與美國簽訂《框架協議》。朝鮮同意重新加入《核不擴散條約》,並接受IAEA檢查,美國則作出包括禁運解禁、提供能源、暫停軍演、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等一連串讓步。
朝鮮於1998年8月重施故技,發射“大浦洞1號”火箭越過日本領空。在一年的談判後,朝鮮與美國於1999年9月在柏林舉行雙邊會議,朝鮮同意終止長程飛彈測試,換取美國取消經濟制裁。
第二次的核武危機則是因為朝鮮在2002年承認發展核武,2003年再度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同時在當年二、三月間兩周內試射兩枚飛彈至日本海引爆。對此,美國組織了六方會談,卻迄今徒勞無功;朝鮮則是成功的廢除了1992年的《朝鮮半島非核化宣言》,順利解除限制朝鮮發展核武的枷鎖。
綜觀過去20年間,朝鮮不但在美國的極力防堵下順利發展核武,其研發之飛彈科技也頗為可觀,順利外銷利比亞、巴基斯坦等國以挹注其瀕臨破產之財政外,“大浦洞二號”射程更已涵蓋美國本土,構成直接威脅。
理性計算見好就收
此次朝鮮的退讓雖令人意外,卻不難理解。蓋“邊緣策略”的有效性植基於“威脅”的力量,一旦“威脅”不具可信度,或對手不懼“威脅”時,退讓本就是理性抉擇下的反應。朝鮮夠聰明,不會不明白這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