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文化中國報道,現在流行一種說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乎,幼兒園要學習小學的知識,家長忙著為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輔導班。一場對孩子童年的掠奪正在進行。結果:忙壞了家長,累壞了孩子。
一天,我去拜訪原國家總督學柳斌同志。他講了這樣一件事:一次,柳斌主任去某地考察教育。當地一個人非要見他,說他能讓3歲的孩子學會3000個字。柳主任不想見他。在一次考察結束時,這個人竟帶了一群3歲的孩子和一群記者在門口等他。說:柳主任,你隨便考,看這些孩子是不是能認識3000字。
柳主任說,你讓孩子和記者都回去,我單獨跟你談。
柳主任對這個人說,我相信,你的每個孩子都能認識3000字,這無非是訓練的結果,小狗訓練多次還會算算術呢!可這對孩子有什麼意義?《毛澤東選集》也只有2700多個字,你讓一個3歲的孩子學會3000字,他幹什麼用?他會思維嗎?而你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孩子一去不複返的童年!
柳主任痛心地說:這種以孩子童年為代價的“起跑”是誤人子弟的。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是馬拉松,起跑快出幾秒對漫長的長跑來說是不起作用的。
展望今天的教育現狀,分數承載了太多的期望;學習承受了太重的壓力;童年背負了沉重的包袱。在不少地方,學習活動常常遠離了學習者的現實生活;整齊劃一的學習任務,偏離了學習者的興趣、愛好、自主性、以及承受能力的差異;學習活動的要求常常違背學習者身心發展的規律。這種現象能說是符合教育合理性、科學性的要求嗎?能說是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需要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