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9日電/財新網報道,不久前,當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一起出現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開幕式時,很多人都認為,中俄兩國談了六年的天然氣協議終於可以敲定了,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人意外,這份合約沒有談下來。
2011年6月21日,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開幕,論壇邀請到了東西方政經要員,議題涵蓋能源、教育、科技甚至影視等多方面內容,足見會議主辦方俄羅斯經濟發展貿易部,想要把聖彼得堡打造成達沃斯的雄心。但與會人士關注的重點,仍然在能源方面。
財新英文周刊執行主編李昕:
在討論過程中,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俄羅斯很忌諱人家說俄羅斯是資源大國。因為它的大國情結非常重,它覺得自己是以重工業領先的,以科技創新還有航空航天這樣的科技研發能力居世界前列的這麼一個國家。
李昕,財新英文周刊執行主編,2011年6月,赴俄羅斯報道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
財新英文周刊執行主編李昕:
這個討論其實整個氣氛是非常好的,因為現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從石油方面看,油價比國際能源署此前的預期還要高;天然氣方面,在2009年還是供大於求的局面,但到2010年,已經是供不應求了。
正是這種供不應求的局面,改變了中俄兩國天然氣協議談判的格局。此前,雙方在輸送方案、技術細節等方面,都已形成共識,但由於世界天然氣供求形勢的變化,雙方在價格上談不攏,協議也就終難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