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在“摩擦”中與世界“磨合”。 |
中評社香港9月8日電/法國《歐洲時報》9月6日載文《政經風險夾擊 中資出海任重道遠》,摘要如下:
中國商人黃怒波計劃在冰島購買300平方公里土地,用於開發一個1億美元的旅遊項目。目前,這項投資正在等待中國和冰島兩國政府的批准,但部分歐洲媒體已將事件政治化處理,認為此舉具有地緣政治的考慮,“可能讓北京方面在北大西洋獲得一個戰略立足地”。
儘管黃怒波已經明確回應投資沒有政治目的,“只是一個中國私營老板想打造世界一流的度假品牌”,儘管冰島總統也已表態,批評美歐“雙重標準”,對這項來自中國投資表示歡迎,但鑒於已經掀起的風波,不少分析認為,這項投資案最終獲得批准的可能性很小。
遭遇政治化解讀及處理,正是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困境之一。2005年,由於受到強烈的政治反對,中海油放棄了以185億美元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的計劃;今年1月18日中國工商銀行巴黎分行正式開業,也引起法國媒體的猜忌:“中國人今天正在對世界進行無限度的擴張,他們什麼都想買下來”;而中國在非洲大陸的投資,更是遭到西方國家“新殖民主義”的質疑……
一方面經濟前景因為日益蔓延的債務危機日趨黯淡,另一方面又對外資特別是中國資本帶有抵觸情緒,歐美國家的複雜心態,正越來越讓中國商人感到無奈,讓中國資本感覺無奈。
這多少還是“中國威脅論”的變種。實際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企業的實力也在快速增長,世界需要客觀對待中國企業的純商業要求——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257億美元,同比增長34%;而在2010年上半年,中國作為收購方的併購交易額排在美國之後居全球第二位——中國正從一個資本流入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轉變,中國企業也正從以往被收購角色逐漸變成資產收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