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華人在英過中秋 月餅成“最後防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10 10:33:50  


  中評社香港9月10日電/據英國《華聞周刊》報道,中秋來臨,一些旅英華人卻向記者表示:“沒什麼節日的感覺”。只有中國超市陳列的月餅提醒著人們節日的到來。在中秋的節日氣氛和傳統內涵逐漸失落的今天,月餅似乎成了傳統文化的最後一道防線。 
 
  中秋節對英國華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吃月餅是否已成為了一種“必須”?在這些現象的背後是傳統文化的回歸,還是失落?《華聞周刊》記者進行了採訪調查。

  月餅成“最後防線”?

  在倫敦工作的陳女士向記者表示,自己每年中秋都會吃月餅,“因為在這裡不吃月餅,完全感受不到中秋氣氛。”她說。

  陳女士2006年來英,先留學後工作,今年已是在英國過第6個中秋節。在中國時,沒有刻意去過“中秋節”的她,現在反而每年都會把“中秋”當成一個重要節日來過。

  她向記者坦言,出國後反而更看重“中秋節”,因為在中國的時候,不用刻意去過,中秋的氣氛就已經在周圍了,從商家在中秋前的各種促銷,各種娛樂慶祝節目和各單位的中秋福利中都能讓人感覺到中秋的到來,“即使你想不過‘中秋’也不行”,所以那時候的不刻意過,倒是因為“底氣足”,知道自己不會因此錯過或者忘記這個傳統節日。

  但在英國卻不同,中秋節並非法定假日,主流的商家和媒體也不會為此大做文章,如果自己不有意識地去慶祝,這個節日就很容易被淡忘,隨著這個節日被淡忘的,可能還有自己的一種文化身份,“會慢慢忘記自己的‘根’”。

  《華聞周刊》記者發現,許多華人來英後,“過中秋”的願望,在不知不覺間,反而變得比國內更加強烈。而在英國過中秋實在沒有國內那麼豐富的資源和優越的條件,如果不吃月餅,中秋就會變得跟普通的朋友聚會沒有什麼差別,“基本是‘涮涮火鍋’了事。”

  “月餅現在對我越來越重要。”陳女士說。

  來自中國東北的楚先生剛來英國一年。他表示,在中國的時候,各大商業街中秋前“特別熱鬧”,還有觀花燈、賞煙花等眾多活動可以參加。“中秋回家陪父親喝幾杯酒,一家人吃月餅賞月,很有團圓的氣氛”,楚先生說:“在這邊則完全沒有氣氛,9月12日星期一不放假,要照常上班。”

  楚先生近段時間逛華人開的超市時特意留意了一下月餅。“還好我喜歡的餡兒這邊都有,有月餅可以吃,總算是過了一把中秋。我會買少量的月餅,意思意思。”楚先生說。〈nextpage〉
  “游離”個體難尋歸宿感

  此外,記者調查發現,中秋這個中國傳統的節日,也已成為英國華人社群內部聯絡感情和社交的一個重要“由頭”。

  “雖然都在英國,有的甚至都在同一個城市,但因為在海外工作打拼都不容易,平時沒什麼‘由頭’。也很少能在一起聚會,過春節和中秋,是全年裡,華人朋友能在一起聚會的、不多的機會。”陳女士表示。

  隨著中秋的臨近,英國各華人社區組織、僑團和同鄉會也開始組織以“中秋”為主題的社團活動,中秋晚宴、聚會K歌或游船賞月是最常見的方式。 
 
  一些和僑社保持了密切關係的華人,過中秋有種找到了“組織”的感覺,在異國他鄉的冷清氣氛中,找到了一點慰藉。

  但也有很多來英國不久的新移民,他們和老一代華僑的社團組織關係疏離,平時的交往人群也大多為同事和行業人士,由於工作繁忙和社交圈的差異,游離於同鄉會和華社組織之外。

  “平時和華人社團組織沒有什麼聯繫,擔心去聚會顯得尷尬,所以不會去參加這些中秋活動。”陳女士說。

  楚先生也表示平日和傳統的華人社團聯繫不多,雖然在華文報紙上看到了一些相關的中秋慶祝活動,但總覺得難以找到“歸宿感”,與其去“凑熱鬧”,不如在家自己過。

  英國老一代的華人移民的社團多以區域性的社區中心、組織為主,依靠社區活動和義工援助,在周邊地區形成了一種鄰里網絡。

  但新移民很多來英國不久,尚未定居或植根英國,與老一代僑團在情感、認同和習俗上仍存隔閡。

  儘管近年來,新移民社團也正在興起,但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仍然局限於一定範圍。

  此外,很多華人個體對於社區活動等並不熱心,主觀上也會選擇一種“游離”於社團之外的狀態。

  因此,即使通過中秋這樣的傳統佳節,也難以將 “游離”的華人個體聚合在一起,華人在英過節的氣氛自然也難以凝聚。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或許只能通過一些“物質化”的形式,例如“吃月餅”等,在形式上守住傳統的最後防一道防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