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五角大樓情報署2010年2月16日向國會提交的《台灣防空力量報告》稱,3.6萬平方公里的台灣島部署了6000枚防空導彈,密度名列世界第三。其中,大台北地區300平方公里內配備了1100枚防空導彈,密度達到了令人瞠目的每平方公里3.7枚。如果再加上4000枚,就會達到驚人的10000枚。以色列配備 “鐵穹”系統用於攔截襲擊本土的火箭彈,每一次攔截成本大約1萬~5萬美元,而面對多如牛毛,且成本不到500美元的數萬枚“喀秋莎”和“卡桑”火箭彈,如果全部進行“有求必應”式攔截,會讓以色列的財政狀況成為當下即將崩潰的希臘,台灣不過是在克隆以色列的失敗。
經過自1979年開始長達30多年總計幾百億的軍售,台灣當局終於在2011年度防務白皮書中“大陸軍事”一章裡,首次承認解放軍具備了封鎖台灣或“占領”台灣近海海域的實力,多次表現出對導彈攻擊的懼怕,越買越弱反而成了頻繁軍售難以擺脫的怪圈。
2005年12月,台灣以244億新台幣的天價,購買了4艘老舊的“基隆”級驅逐艦,隨即引發了一系列爭議。台灣海軍迫切要求提升的防空、反導、反艦能力並沒有隨著“基隆”級驅逐艦的到來而發生質的改變,島內普遍認為,“基隆”級對台灣海軍的效益不大,技術上與台灣現有的“二代艦”並無明顯優勢,移交台灣海軍後僅有短短9年使用期限。另外,“基隆”級艦的引進加劇了台灣海軍的後勤保障壓力,對港口、船塢設施的考驗十分嚴峻,因為台灣只有中船船塢能停放“基隆”級。但從技術角度觀察, “基隆”級驅逐艦基本滿足不了台灣海軍的渴望,唯一的作用是提高了台海軍艦艇平均噸位的數量級別。
2011年,美台軍售出現了史上罕見的現象,急於提高作戰能力的台灣軍方又陷入了更加尷尬的境地,儘管台灣“國防部”2012年增列新台幣229億元的總預算已經就位,而美國卻遲遲不開列軍售清單,美國到底要賣什麼武器反而成為台灣“國防部”最大的疑問,這也是台美軍售“頭一回碰到的情況”。因為此前的軍售談判中,美方儘管對外界秘而不宣,但都會事先知會台軍方賣什麼、賣多少。而今年的奇怪軍售,對於台灣軍方而言,似乎只有買單的權力,而能吃到什麼,誰也不知道。通過軍購提高作戰能力已經不是軍火交易行為的主題,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美國軍火商進賬了。
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外殼中,包裹著一副日益疲軟的身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