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日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傅瑩2日說,“中國救助歐洲的命題不成立,因為錢不是這麼用的。”她同時表示:“中國在歐洲的國際救助中沒有缺席,一直是積極、健康的參與者。”
新華社報道,在2日舉行的以“新形勢下的中歐關係”為主題的第五屆“藍廳論壇”上,傅瑩介紹說,歐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派出30多個採購團,中歐貿易呈現增長態勢。
傅瑩特別提出,關於中國外匯儲備的使用問題外界有很多誤解。她本人接待歐洲國家代表團時,曾被問及中國有這麼多外匯儲備為何不解決國內問題。“外匯儲備不是國內收入,不是總理和財長可以支配的錢。外匯儲備是中國企業海外盈利和外企在中國投資的收益。外企來華投資,需要兌換人民幣,銀行需要在央行存起來。外匯是儲蓄,需要保證流動性。”
她介紹說:“用外匯儲備來做什麼,要取決於能否滿足外匯管理條件,不能用來(國內)扶貧,也不能拿到海外援助,要滿足安全性,流動性和適當盈利性原則。”
她說,中國在歐洲購買債券,購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券或美國債券也是基於這個原則。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海外投資也是一種嘗試。
她說,亞洲金融危機時曾有一個教訓,要增加外匯儲備。所以中國在逐漸增強外匯儲蓄,目前達到3萬多億美元。這不是理想狀況。要增強海外投資能力才能平衡外資來華投資。平衡外匯儲備也是中國“十二五”規劃很重要的著眼點。
她說,金融危機中對中國的誤解多,比如中國應該增加消費,中國消費不夠造成世界消費不平衡等等。事實是,中國消費增長幅度是很大的,中國市場增長是很快的,中國“十二五”規劃的後期中國很可能成為全球主要消費市場。
“但是中國絕不能走信貸消費、超支消費的路。這種金融危機中被認為錯誤的做法不能學,歐洲國家應該糾正自己的錯誤,而不能希望中國也犯這樣的錯誤。”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