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奧運會金牌詳情 |
中評社北京1月20日電/當歷史的指針定格在2012,世界體壇的目光匯聚於倫敦,四年一度的奧運“大考”如期而至。
與以往相比,此次赴考的中國軍團將面對更多議論與更大挑戰。畢竟,4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上,我們締造過一張“無與倫比”的成績單,51枚金牌、100枚獎牌、首次躍居金牌榜第一……這些曾印證榮耀的數字,而今卻在壓迫中國體育的敏感神經。
我們究竟能拿多少金牌——這是中國體育出征世界大賽始終無法回避的問題。在許多人的慣性思維裡,似乎只有量化的數字才能衡量事業發展的成敗,只有上揚的指標才能彰顯中國體育的價值。對於金牌的盲目崇拜與刻板追求,在蒙蔽體育本真的同時,也成為懸在中國體育可持續發展路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體育界對自身發展模式急功近利並非沒有覺察。曾有業內人士直言,今日衡量中國競技體育的水平應是多元化國際化的,切不可以金牌數量“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在全社會範圍內,對體育作用與功效的認識也在逐漸形成共識:對當代中國而言,依靠金牌提振民族自信的時代早已遠去,體育理應擔綱與國力相匹配的角色和使命。站在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十字路口,如何破除數字崇拜,亟待中國體育破題。
數字背後失去了什麼?
傳統優勢項目持續堅挺,與基礎大項不見起色、三大球日漸低迷、弱勢項目積重難返形成鮮明反差
對於中國軍團出征倫敦奧運會的前景,目前媒體傳遞的聲音均是“不容樂觀”。在實現連續4屆奧運會金牌數、獎牌數持續增長之後,發揮已近極致的中國體育似乎再難找到新的發力點。
毋庸置疑,這些年高舉舉國體制的大旗,中國體育確實交出了一張數字可觀的成績單。從1984年的洛杉磯到2008年的北京,中國體育健兒總共拿到163枚奧運金牌,在冬季奧運會上也有9枚金牌入賬,至於其他國際大賽的金牌,更是數不勝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