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我來俄羅斯的主要任務就是與‘冷戰’的陳規陋習做鬥爭!”剛剛赴任半個月的美國駐俄羅斯新任大使邁克爾.麥克福爾1月30日在接受俄羅斯電視台第一頻道記者採訪時說出這樣一番話。
冷戰思維還在俄美關係中頻閃
中國青年報文章稱,麥克福爾強調:“我打算借助推特和其他方式的幫助來徹底打破這些陳規陋習和思維定式。許多人認為,我來莫斯科的目的就是弱化俄羅斯、搞亂俄羅斯。這與我的初衷相距甚遠!”
他說:“‘冷戰’以後,俄羅斯民眾對美國態度的變化明顯小於美國民眾對俄羅斯態度的變化。很遺憾,我的國家目前也正在進行著一場論戰,一些人認為‘冷戰’是個抽象的概念,而一些人認為‘冷戰’仍在繼續。”
“冷戰”已經正式結束20年了,但“冷戰”這個詞、“冷戰思維”方式在國際政治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卻遠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如今,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俄羅斯人,無論是最高領導還是普通學者,無論是談及雙邊關係還是規劃國際秩序時,雙方都在指責對方沒有走出“冷戰怪圈”。而麥克福爾此番講話再次說明,俄美關係在“冷戰”結束後整整20年的今天,依然還在經受著“冷戰思維”的困擾……
20年後 “冷戰”勝敗有新認識
1992年1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正式向世界宣布,俄羅斯的核導彈不再瞄准美國和西方國家。
當年2月1日,借出席聯合國安理會之機,葉利欽與美國總統布什在戴維營舉行了長達3個多小時的會談,並發表了《關於兩國新關係的戴維營聲明》,宣布俄美將建立“友誼與夥伴關係”,“不再彼此視為潛在的敵人”。這標誌著“冷戰”正式結束,俄美關係隨之進入“蜜月期”。
美國人1997年忽然又想起了“冷戰”那段歷史,還弄出了一個“冷戰勛章”,用以紀念“冷戰”的勝利,專門授予那些在1945年至1992年期間在對蘇“冷戰”過程中表現突出的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