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軍區某部官兵正在開展冬訓。 |
■長期以來,部隊冬訓都被稱為冬季適應性訓練。那麼,冬訓的適應性到底適應啥?最常見的答案是:適應嚴寒氣候。如果對冬訓的認識僅停留於此,未免有些膚淺。
■開展冬季訓練,除了讓人員、裝備適應嚴寒氣候,提高人裝結合的效能外,更重要的是探索嚴寒條件下的作戰規律和經驗,錘煉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一句話,就是要提高部隊在寒區打仗的本領。
■冬訓絕不僅僅是耐寒訓練,也不是單純的機動演練。適應嚴寒是基礎,適應作戰是目的。要使冬訓走出低層次徘徊,必須打破僅僅“背著行囊走一路,野外露營住兩宿”的習慣做法,增強訓練的對抗性、實戰味,實現從走到“打”的轉變。
一次尷尬經歷引來冬訓計劃三次“變臉”
春節剛過,沈陽軍區某防空旅全員全裝挺進茫茫林海雪原,在長白山腹地的某陌生地域展開冬訓,記者跟隨採訪。
“冬訓年年搞,今年有啥不同?”面對記者的疑問,旅長劉佐良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遞給記者一張冬訓計劃表。
記者曾多次採訪冬訓,稍加研究便從這張計劃表上看出了端倪:這次冬訓,該旅在強化徒步行軍、夜間奔襲、構築工事、裝備偽裝等傳統課目訓練的同時,突出了實戰化的對抗演練,增加了指揮所接替指揮、山地反空襲作戰、某新型雷達保障演練等對抗性的訓練內容。
一旁的旅作訓科長金東權告訴記者,這份冬訓計劃把他“折騰”得很苦,幾次上報都被旅領導打回,反反覆複修改了3遍。
“這都緣於春節前的一次演練的尷尬經歷。”金科長對那次演練中的場景記憶猶新:配有某新型雷達的二營及時捕捉到來襲“敵機”,可由於系統軟件不兼容,目標信息遲遲傳不出去,導致貽誤戰機;擔負陣地值班任務的某信息化裝備,因未採取有效的保溫措施,在極寒條件下被凍得“罷了工”;部隊雪地行軍,速度雖然很快,但缺少必要的防護措施,成了“敵機”的活靶子……
旅黨委深入分析後認為:提高部隊在寒區的作戰本領,必須強化訓練的對抗性,適應打仗的要求創新訓練模式。為此,他們決定從今年冬訓入手尋求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