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中小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不落實問責校長”,“設立‘步行日’提高民眾健身意識”,“從民族復興的高度重視學校體育”……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群眾體育怎麼發展,成為體育界政協委員們討論的焦點。
中國競技體育成就已舉世矚目,但群眾體育發展仍相對滯後,國民整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北京奧運會後,各級政府部門對群眾體育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但人均尤其是農村體育設施占有率低、學校場地開放不足、體育生活貧乏等問題依然突出。
群眾體育是增強國人體質的民生大計,是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文化體育需求的重要內容,我們理應站在時代的高度,用戰略的眼光看待群眾體育事業的發展。
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發展群眾體育是當今亟待解決的社會課題。中國競技體育突飛猛進,但國民肥胖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等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青少年體質下滑更是令人擔憂,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19歲至22歲年齡組學生的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繼續呈緩慢下降趨勢;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繼續上升。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體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宗旨。一個人如果沒有健康的體魄,生活和工作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而國民體質整體下降,影響的是國家進步以及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更應引起重視的是,作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青少年體質的下滑已到了刻不容緩、急需改變的時刻。
為發展群眾體育,推動全民健身,國家已實施“三納入”,將群眾體育事業納入政府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和年度工作報告。不過在具體落實環節上,一些地方領導和相關部門對於體育功能及任務的認識仍存在偏差,工作不落實的問題還很突出。這些需要制定相關制度進行約束和督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