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4日電/中國收藏網報道,如果說中國的當代藝術迷失在西方現代化大潮之中的話,那就印度而言,則是一個多重矛盾的複合體。在傳統與西方現代性的糾纏抗爭下,形成獨特的“馬蒂斯與莫臥兒的結合體”。
就印度而言,則是一個多重矛盾的複合體:四分之一的貧困人口,閃電般速度增長的百萬富翁,並占有高達40%左右的國家財富,且愛好收藏藝術品;80%的居民為虔誠的印度教徒,但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卻遙遙領先(印度作為軟件出口的霸主,在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方面全球領先)。
雖然近些年,國內與印度也有一些互動,如2008年,阿拉里奧畫廊曾將印度一線藝術家蘇伯德.古普塔引薦給中國;2009年張銳等一批中國藏家在董夢陽、尹在甲的帶隊下,組團去印度“淘寶”,其後不久上海當代藝術館又舉辦了“印度現在”大型藝術展,但始終未形成熱潮,大眾對印度的印象還停留在印度電影裡載歌載舞的畫面,直到2011年先是尤倫斯夫婦要拋售中國當代藝術品,轉戰印度市場;緊接著印度在威尼斯雙年展上首次擁有了自己的國家館。而2009年artprice公布的一組數據(從2004年1月到2009年1月,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指數增長了583%,印度增長了957%)讓人恍然大悟,原來就在我們為自身的發展洋洋自得的時候,天外竟然還有天。印度在參加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時有一個口號式的主題“每人都同意:是時候爆發了”,這或許在當下的藝術格局中恰合時宜。
西方現代化,有必要嗎?
其實,印度當代藝術容易被人忽略的主要原因是,相較於西方現當代藝術,印度藝術是相對獨立的存在。西方現代性對它的影響遠不像中國當代藝術那樣激蕩,而是在抗爭中呈現一種緩慢的、線性發展過程,這期間有好幾次大的交鋒:自17世紀伊始誕生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起,印度與西方就開始了文化上的磨合,尤其是1858年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後,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1837~1901)的學院派藝術被尊為正統,並產生了拉加.拉維.維馬(1848-1906)等新一代印度紳士藝術家。20世紀初,在印度民族主義熱情高漲的背景下,印度畫壇興起了孟加拉文藝復興運動(孟加拉派),倡導復興印度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是對歐洲學院派的否定。到了1920年代,印度現代美術的先驅大膽引進西方現代美術,探索印度美術走向現代的途徑,在否定孟加拉派的同時,努力尋求一條折中的線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