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緬北的掩體旁,李曉聲留下了戰時的珍貴留影。
|
中評社香港4月5日電/長江日報報道,70年前的1942年2月25日,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
這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武漢大學、西南聯大、重慶中央大學等大量學生參加遠征軍,是中國知識分子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尊嚴的一個組成部分。
抗日的硝煙早已經散去,但時光,沒有磨洗掉所有人的記憶。
昨日,江蘇,常州。李英援和3個哥哥姐姐,又一次來到父親李曉聲的墓前”
“爸爸,您確實了不起。特別是您在青壯歲月的異域抗敵……,完全是為國家,為民族的利益,這一點一直並將永遠會受到人們的頌揚和敬佩。”在父親的墓前,李英援低聲說。
1943年春季,李曉聲還是武漢大學的學生。他在校園看到一張部隊招收英語翻譯的通知,這位一心抗日救國的熱血青年毅然投筆從戎。和他一起報名的,還有陳方華等10名同學。
去年5月,90高齡的李曉聲告訴兒子,他想找到當年一起加入中國遠征軍的武漢大學同學陳方華。
通過微博,兒子奇跡般地幫助父親完成了意願。6月7日,陳方華老人的聲音從湖北武漢傳來。還沒等到兩位老同學、老戰友見面,6月9日,李曉聲離開人世。可能,老同學、老戰友的聲音傳來,讓他此生心滿意足。
從2009年起,李英援就開始為父親整理並在博客上發布《二戰瑣記》。他在回憶錄中透露,武大還有不少學子參與過中國這一海外戰場的浴血戰鬥。
武大檔案館忠實地記錄了這段歷史。有“武漢大學活字典”之稱的檔案館老館長徐正榜經過多年搜集,細致地整理出一份名單。
154人。其中,為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做譯員的,有13人;為空軍做譯員的,有17人。這154人中,從外校到武大來借讀的有25人,有45人戰後在武大複學。
記者在這份名單上看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廣西、廣東、山東、山西、河北、福建、安徽、湖南、浙江……天南海北都有。其中,川籍學生兵最多。這些全國各地的精英,踏上征程,準備為國為家奉獻自己的生命。
名單中,李曉聲的學號為“31073”,他1945年在武大複學,轉入武大外語系。考入武大歷史專業的陳方華學號為“3124”,1946年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