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豹”戰鬥轟炸機是中國首款使用電腦輔助設計的戰機,因此,其至少在設計階段,並不落後於同期世界上的任何一款戰機。如果將該型戰機放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特殊環境中,就更能體現這款戰機的價值。作為一款典型的第三代戰機,在世界主流裝備追求高空高速與導彈武器的潮流中,“飛豹”堅持了立足相對傳統的對陸、對海打擊觀念,以大載彈量與制導彈藥相結合的方式,獲得更大的掛載靈活性與打擊能力。這款戰機沒有盲目跟風採用當時世界上流行的可變後掠翼布局。初期型號的載彈量為6700公斤,與同期世界上任何一款重型戰鬥轟炸機相比都不落下風。而在“飛豹”-A型戰鬥轟炸機上,這一數字更上升到了11600公斤,已與美制F-15E“攻擊鷹”戰鬥轟炸機(11500公斤)持平,僅低於中國海軍航空兵裝備的俄制蘇-30MKK戰鬥轟炸機(12000公斤)。而在戰機的配套彈藥上,不僅可裝備“鷹擊”系列反艦導彈以及在其基礎上研發高精度空地導彈,同時,中國在也在吸收美俄相關技術後,研發了多款激光制導、電視制導與GPS制導的高精度無動力打擊彈藥,且已大量裝備部隊。因此,雖然“飛豹”戰鬥轟炸機相對低調,但其無疑已經在事實上成為一款世界頂尖的戰鬥轟炸機。而對朝鮮而言,“飛豹”戰鬥轟炸機的很多性能均與其需求驚人的契合。
從裝備技術層面上講,朝鮮空軍主要裝備俄制米格-21與米格-29早期型號,所以仍停留在第三代戰機水平上。而作為第三代高端戰機的“飛豹”雖融合了諸多新技術,但對朝鮮而言技術跨度並不大,可在裝備後很快具備戰鬥力。同時,中國也通過對朝鮮空軍整體軍事水平的拔高,為之後向其出售更加先進的戰機鋪平了道路。
與中國空軍裝備的其他戰機不同,“飛豹”戰機具有完整的國產裝備系統,對朝鮮出口不會面臨任何“卡脖子”的危險,而這正是朝鮮最需要的。原因很簡單,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中的慘敗使朝鮮明白,在戰爭中有一個穩定的供貨方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中國的對陸、反艦武器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本國研發的LT(“雷霆”)系列激光制導炸彈儘管是在俄制同類裝備的基礎上仿制而來,但其綜合性能已可與更高端的美制“寶石路”系列激光制導炸彈相媲美。而在反艦導彈方面,中國已研發出包含最新的C-803在內的“鷹擊”系列反艦導彈的空射型號。雖然中國沒有空射型的超音速反艦導彈,但面對射程超過200公里且可進行低空掠海飛行的中國反艦導彈,美日韓海軍裝備的“宙斯盾”系統仍無絕對把握予以攔截。因此,中國一方面可立足“飛豹”戰鬥轟炸機提升朝鮮空軍機隊的整體作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借助該型戰機廣泛而高端的裝備體系確立中國裝備在朝鮮的主流地位。這不僅可以占據朝鮮的軍火市場,也能以此為試驗場,完善裝備性能,為中國裝備日後更大範圍的外銷鋪路。
韓媒文章稱,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飛豹”戰鬥轟炸機還是日後可能向朝鮮出口的更高端裝備,中朝兩國之間的軍售活動都極易受到政治影響。站在中國的角度上講,對朝鮮有所保留是很正常的。此時面對兩難局面的並不是中朝,而是美國,其越是大力向亞太地區滲透,中朝兩國就會走的越近,但美國並沒有相對有效的反制措施。而如果放緩滲透速度,有可能使中國獲得相對寬鬆的周邊環境。因此,軍售只是中朝關係的風向標,真正能主導亞太地區命運的仍是中美兩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