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7日電/隨著全球需求看似一落千丈,美國和中國都把擴大外國直接投資(FDI)視為可能的緩衝。然而,儘管美國和中國的雙邊貿易流動為全球規模最大,但兩國之間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動卻令人意外地少得可憐。
英國《金融時報》7月27日刊發題為《中美雙邊投資為何少?》的文章,文章稱,在兩國高層會晤的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US 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期間,討論最熱烈的話題包括:中國抱怨美國針對直接投資的國家安全限制,以及美國提出中國過分關注於推動“自主創新”。文化差異肯定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兩國意圖中的動機錯配構成更大的挑戰。
與一般流行的看法相反,美國僅占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幾個百分點。這一點令人困惑,因為這種投資在推動中國經濟騰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令中國成為全球兩大投資目的地之一,僅次於美國。來自歐洲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遠遠超過美國,這反映出歐洲在高端機械和消費者產品出口方面強於美國,美國對華出口最大的兩類是糧食和廢物回收產品,這些並不需要外國直接投資給予配合。
文章表示,在促成有爭議的中國造美國品牌產品出口增長方面,美國在華企業也令人意外地僅發揮了次要的作用。美國企業發現,零售比生產更具盈利能力。因此,多數高價值零配件在其他國家生產,僅在中國組裝,而且往往由台灣富士康(Foxconn)等境外企業組裝,就像蘋果(Apple)那樣。在美國知名品牌表現出色的領域,如快餐和酒店連鎖,主要成本落在當地合作夥伴的賬簿上,美國跨國公司從加盟費中受益。
如今,對進入中國的美國企業來說,主要驅動力是渴望開發一個巨大的消費者市場。但中國政府不需要更多資本;它需要本國不具備的技術。
難怪美國在華外國直接投資如此之少。
從另一個方向看,即便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近年才變得規模龐大起來,但迄今只有1%流向了美國。鑒於幾十年前日本作為美國的盟友尚且遭遇敵意,美國能否為中國的投資營造一個更友好的環境?
文章還說,在海外尋找機會的中國企業現在主要動機是尋找資源,這在非洲和拉美的例子中可見一斑,中海油(CNOOC)收購美國的優尼科(Unocal)未果,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政治受害者。與此形成反差的是,中海油現在擬以150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Nexen)的油氣資產,如果交易得到加拿大政府的批准,這可能代表著加拿大對美國和中國看法的標誌性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