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科技日報編者按:當前,正值社會變革深化期、軍事變革攻堅期、軍事鬥爭準備關鍵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黨的十八大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力爭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習主席近日指出:“要牢記,能打仗、打勝仗是強軍之要。”這更是對軍事鬥爭準備和部隊全面建設提出的明確要求。總參工程兵某研究所忠實履行職能使命,近年來,緊貼部隊需求搞科研,以科技創新助推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
世界萬物,相生相克,有矛必有盾。如果說進攻武器是對付敵對軍事力量銳利的“矛”,那麼防護工程則是一面堅固的“盾”。總參工程兵某研究所作為全軍承擔鑄“盾”任務的專設科研機構,近年來,緊緊圍繞國防和軍隊建設主題主線,緊貼部隊需求,堅持“研為戰”“科研為打贏”思路,堅持把“未來實戰必需的、部隊建設需要的”作為科研攻關的方向和著力點,組織科研人員參與部隊實兵演練,找准信息化條件下防護工程研究的關鍵點,以“主動防護”“某指揮所新三防技術”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不僅使該所取得近七年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十項、國家獎七項的成績,還湧現出全軍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任輝啟、一等功臣劉瑞朝、總參優秀科技創新群體第八研究室等科技創新“名牌”,尤其是最新科研成果在軍區、部隊院校演習等實踐中得到檢驗,受到了一線部隊的一致好評,成為部隊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助推器,為我軍鑄就了一道炸不垮,摧不毀的“強軍”之盾。
野戰工事顯神威
確保戰場工程建設和部隊作戰工程保障的戰時安全,是防護工程技術研究的根本任務。近年來,隨著軍事鬥爭準備的深入,部隊許多工程技術難題亟待解決。該所堅持將科研工作與工程建設實際緊密結合,有效避免了“就技術談技術”的不良傾向,取得了一大批應用性很強的成果。我軍某邊防部隊某類工事急需改造,針對實際情況,該所採用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和新的設計思想,首次將新的材料用於戰場工事構築,並堅持就地取材,工事結構新穎、布局合理,偽裝性能好、抗力指標高。經過一系列抗力試驗,新工事完全滿足我軍現代作戰要求,切實解決了困擾一線部隊戰備值班和作戰時遇到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