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謨:預警機上要把很多技術集成起來,是非常難的。比如電磁兼容性,把這麼多電子設備集成在一個飛機上,完全是我們自己摸索出來的,而且加裝的電子設備比合作期間的要多。信息融合方面,因為預警機上天不是獨立的,它還是一個指揮所,戰鬥機要跟著上去。每架戰鬥機上都有雷達,地面也有好多雷達。如果出現一架敵機,五架飛機看見它就是五個坐標,都報告給預警機,預警機就得綜合判斷到底是多架還是一架。
在開發預警機的過程中,我們最頭疼的一個問題就是不能選擇飛機,只能用外國人的。但你用哪個飛機,哪個飛機就卡我們。比如當時某國看我們做出預警機了,就不想賣飛機給我們了。這不賣不要緊,逼得我們在小一些並且是我們自己生產的飛機上面也能做到一樣的性能。我們利用自身的特點,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做出了有自己特色的預警機。
國產預警機,在數以萬計的參研人員肩膀上起飛
記者:中國預警機的橫空出世,背後是數以萬計的人的無私奉獻和攻堅克難。像您就要經常到茫茫戈壁的試驗現場,40多攝氏度的高溫,飛機上高分貝的噪聲,晚上經常加班到凌晨,這些都是家常便飯。
王小謨:預警機是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環環相扣,任何一個微小環節的失誤都可能導致整個研製任務的失敗。但數以萬計的參研人員,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難題共同解決,有風險共同承擔,凝聚成一股氣勢磅礴的強大合力。
我們的預警機設計人員玩了命地幹,連續五年沒過過一個春節,都是在試驗場和部隊度過的。大家一天當作兩天用。沒有這種精神幹不出預警機。
我舉兩個例子。預警機工程立項時,某分系統負責人還不到36歲,他帶領項目組人員廢寢忘食、不分晝夜地工作,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幾年後,他滿頭黑發都變成花白。還有一位某分系統負責人,在工程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被查出身患癌症。在化療進行到第六次的時候,她的身體已經極度虛弱,頭髮全部掉光。但她心裡始終放不下自己的工作,一次又一次請求回到工作崗位。令人悲痛的是,在經歷了無數次的昏迷後,她再也沒有醒來,永遠離開了她無限眷念的預警機事業。
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兩個型號的空中預警機飛到天安門城樓上空,我當時就掉眼淚了。在驕傲和自豪的同時,我懷念那些為預警機事業獻身的戰友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