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西方炒作中國反航母導彈目的何在?專家解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12 00:52:18  


1945年3月美軍的富蘭克林號航母被擊沉。
 
  美國《防務新聞》甚至想象了美海軍航母被擊沉的場景:20××年×月,台海局勢再度緊張,美國海軍依照慣例派遣兩艘航母前往台海進行威懾性巡邏,最終緊張局勢演變成為武裝衝突。開戰後不久,中國發射的24枚反艦彈道導彈擊沉了美國派出的兩艘航母和數艘“宙斯盾”驅逐艦及兩栖作戰艦艇,造成包括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在內的1.8萬人死亡。請注意,這種虛擬性的報道,只是展示了反航母彈道導彈的巨大威力,但是卻沒有說明,從技術上這是如何實現的。

  技術控

  實現“死亡之吻”

  都需要哪些條件

  彈道導彈想擊中或者反制航母編隊,需要哪些技術條件。從過程上初步分析,應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遠距離的探測系統,例如遠程探測雷達和海洋偵察衛星。海洋偵察衛星的作用,是通過電子偵察定位航母編隊的位置。其作用有點像監聽,通過航母的電磁信號來定位,精度要比“超視距雷達”高。海洋偵察衛星能否精確定位航母的位置,一直存在著爭論。

  第二,對航母持續高精度地定位為導彈提供制導信息。即使我們假設有偵察系統能夠在遠距離(1800公里以外,即美國航母的作戰半徑)精確定位,那麼問題又來了。就是如何保證在幾千公里的距離上,維持整個反航母導彈作戰體系的數據高速通訊,否則導彈就無法發射。這種數據傳輸既要保持整個作戰不間斷,還要輸送大量目標位置、外形、電磁特征等多方面的信息。通俗來說,如果給一般反艦導彈制導原來的2G通信技術就行了,那麼給反艦彈道導彈制導就需要3G甚至4G的通信容量,而且距離是幾千公里。因此這種制導光靠雷達是不行的,必須有高空無人機或者太空的中繼衛星進行數據的中繼傳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