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7日電/大量農村青壯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出現“空心化”,明天的中國誰來種田?針對這一問題,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採取有效措施,穩定農業生產經營隊伍,積極培育新型農民。
“國家創造環境,引導傳統身份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將成為解決中國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的重要手段。”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說。
新華社報道,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鼓勵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張曉山說,所謂新型職業農民,應該是能夠滿足農村出現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需求,如經營家庭農場的專業種植能手,或者是種糧大戶。
“與傳統農民不同的是,新型職業農民除了是生產者,還是投資者、經營者、決策者,同時也是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承擔者。”張曉山說。
城鎮化的加快推進,使中國正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遷移。過去30多年,中國有數億農民進城打工,農民工數量已近2.6億人。2011年末,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說,大量農村青壯勞動力從鄉村流向城市,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短缺和傳統村落的衰敗,許多村人口以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年輕人離開農村後大多不願返回。
兩會上,九三學社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農村宅基地面積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卻有四分之一的住房常年無人居住。農村常住人口每年以1.6%的速度在減少。
山東省煙台市棲霞市金農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洪民最近在當地4個村莊研究發現,村裡50歲以上的佔57%,45歲以下的壯年20.4%,真正以農為主的不超15%,如果只按男勞力計算,不超7.5%。
由於現在農業機械化使用廣泛,青壯勞動力短缺使很多老年農民成了農機手。“年紀大了,有些腿腳不利索,技能也不夠,老年農民用農機很危險。”劉洪民說。
在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黔江區天禹人農業發展股份合作社理事長張楀看來,中國已經到了必須加快培養職業農民,解決明天“誰來種糧”、“怎樣種糧”問題的時候。
“在國家的扶持下,我們合作社開展規模化種植發展很快,但缺乏有知識、經驗豐富、技術全面的種植能手。希望國家開展專門針對種植業的職業培訓,或在職業學校中開設種植課,打造更多職業化的農民。”張楀說。
據測算,中國農業勞動力有2.79億人,目前每年能夠接受系統培訓的只有1000萬人左右。
不過,在中國部分地區,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已經有所行動。去年8月,農業部決定在全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在全國各地自願申請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了100個試點縣(市、區)。
“要想引導合格的農村勞動力成為職業農民來說,關鍵要為其創造優惠的發展環境,要通過增加種糧補貼、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培訓,完善社會管理和農村金融體系,確保他們的收入要高於外出打工,這樣他們才能安心在留在農村發展。”張曉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