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有技術儲備、技術規範、經驗、人才隊伍的一張白紙做起,殲-15如何實現這一飛躍?孫聰透露,殲-15項目率先採用了數字化協同設計理念:三維數字化設計改變了設計流程,提高了試制效率;五級成熟度管理模式,衝破設計和製造的組織壁壘,而這與3D打印技術關係緊密。他透露,鈦合金和M100鋼的3D打印技術已應用於新機試制過程,主要是主承力部分。
在傳統的戰鬥機製造流程當中,飛機的3D模型設計好後,需要進行長期的投入來製造水壓成型設備,而使用3D打印這種增材製造技術後,零件的成型速度、應用速度得以大幅度提高。如果不是採用3D打印的增材製造技術,殲-15戰鬥機至今能否首飛都很難講。
“鈦合金3D打印技術已用於新機研製”,這一條消息立刻成為媒體矚目的焦點。《京華時報》引述孫聰的話說,鈦合金和M100鋼的3D打印技術已廣泛用於新機設計試制過程。報道稱,於去年10月至11月首飛成功的機型,廣泛使用了3D打印技術製造鈦合金主承力部分,包括整個前起落架。“2002年,3D打印技術剛萌芽時,我們就進行相關技術研發,通過與北航的合作,目前已具備一定產業能力。”
同時擔任“鶻鷹”飛機(殲-31)總設計師的孫聰透露另一個好消息,希望“鶻鷹”飛機未來和殲-20進行高低任務搭配,保持持續打擊能力,同時也希望“鶻鷹”的改進版能成為中國下一代艦載機。相信在3D打印技術的支持下,這一天也會很快到來。
美國空軍敏銳抓住“3D打印”
用3D打印技術製造戰機,中國並不是第一家。1984年,美國開發出從數字數據打印出3D物體的技術,並在2年後開發出第一台商業3D打印機。之所以叫“打印機”,是因為它借鑒了打印機的噴墨技術,只不過,普通的打印機是在紙上噴一層墨粉,形成二維(2D)文字或圖形,而3D打印則能“打”出三維的立體實物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