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長機構名(漫畫) |
中評社香港3月19日電/美國《僑報》3月17日載文《政府機構起名應該較真》,摘要如下:
大部制改革方案成為本屆“兩會”上的大事之一,而其中的小插曲頗引人注目。提交審議的方案中,廣電總局與出版總署合併後被命名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14字的名字招致代表們的吐槽,最終,在通過的方案中,改為10個字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小插曲背後倒是大問題。由政府制定,提交最高權力機關表決的方案,具有權威性,最終的修改,透露出政府的“有過能改”,對人大代表與輿論建議的未走過場、能予聽取,雖然僅僅只是個名字。
改名事小,但名字長短的背後,是權力理念的體現。一個機構名字的命名既是對相關機構職能的體現,更是對其地位的體現,就14字的名字而言,對兩個舉足輕重的部門的重組,就不可偏廢,應當全而概之,方案起草者的官員面對吐槽時就曾回應,14字的名字準確完整地表達新機構的職責範圍,實在不能删減。而這種理念生出的超長名字機構在當下大陸則較為普遍,網絡扒出的湖北省成立的45個字的機構,就是一例。
政府機構名字的簡潔顯而易見。比如,美國的FCC(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即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它的職能就類似於大陸的廣電總局,3個字母、3個單詞,既表達了職能,又方便了公眾辦事好記;而就中國本身而言的外交部、商務部等機構,簡潔之效更是不言而喻。
冗長的名字,對應的是職能表達,也是對權力機構本身地位、利益的平衡;簡潔的名字,則是在表達職能的基礎上,對接權力受眾的感知、體驗。中國有句古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政府機構名稱要述清職能,更要簡明易懂,讓民眾知道有了問題就想起能去哪裡解決。
此次大部制改革的用意是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建設服務型政府,它觸及到的是現代政府的本義。就機構命名而言,就是要轉變照顧權力本身利益的改革考量,全面轉向“服務民眾”。
機構改革的方案,不是簡單的機構撤並或是更名改姓,這充其量不過是“1+1=2”的“物理變化”,關鍵是真正的職能轉變,形成改革的“化學反應”,這是輿論所期;但是,如果不從起名、改名之中轉變改革的理念,寄望攻下“難啃的骨頭”,就難以樂觀,所幸“有過能改”、“從善如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