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0日電/3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制裁朝鮮的決議,在原有的制裁基礎上擴大了制裁範圍,第一次將“金融制裁”納入其中,從事非法活動的朝鮮外交人員、銀行實體以及非法現金轉賬都在制裁行列。
新加坡聯合早報文章稱,本輪制裁協議得到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一致同意,換言之,制裁朝鮮已經成為國際共識。大國治理是維繫國際秩序的基石,而安理會能夠“一致”同意制裁朝鮮,至少說明為管控朝鮮半島戰爭危機方面,大國取得了共識。這也是自二戰結束以來,朝鮮半島局勢出現的新變化。
金正恩上台之後,國際社會曾樂見這位在瑞士留學的年輕人開啟朝鮮改革的風帆,最近半年來,金正恩卻連續挑戰國際社會的底線。從去年發射火箭開始,到2月12日進行第三次核試驗,緊接著又在3月5日宣布廢止朝鮮停戰協定,在3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就制裁朝鮮協議表決之前發出強硬聲明:保留對美國先發制人進行核打擊的權利。
至此,朝鮮半島事實進入“核戰爭狀態”之下,金正恩將導彈、原子彈以及“戰爭邊緣”政策融為一體,朝鮮半島正滑向“巴爾幹化”懸崖。
朝鮮既非世界大國,也不是東北亞強國,卻成為東北亞秩序的挑戰者,這是令人費解的。從傳統國際關係理論而言,朝鮮應該是個秩序的維護者,而不是“革命國家”。唯有打開朝鮮的“黑箱”,才可理解朝鮮行為的邏輯。
國家構建的方式往往是其行為的“胎記”,朝鮮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之中,美蘇兩大國劃分勢力範圍“製造”了朝鮮,隨後爆發的朝鮮戰爭成為冷戰開啟之後的第一場熱戰,中美兩大國捲入其中,也固化了東北亞地區意識形態對壘的界線。在此之後是劍拔弩張的冷戰,朝鮮從誕生以來便在戰爭及其“戰爭狀態”(霍布斯意義上的鬥劍狀態)之中,加之處於大國的夾縫之中,不安全感已經內化為潛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