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軍裝備研究院論證出數十型“撒手鐧”裝備,使海軍實現了“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向“打什麼仗研制什麼武器”的歷史性轉變。 |
中評社北京4月12日電/成立30年來,海軍裝備研究院論證出數十型“撒手鐧”裝備,使海軍實現了“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向“打什麼仗研製什麼武器”的歷史性轉變。
中國青年報報道,研究院湧現出一批以汪玉、邱志明、馬騁、劉清宇等為代表的軍事科技領軍人才,形成一批科研創新團隊,他們獲得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1400多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87項,這些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海軍裝備的大發展。
艦船生命有保障
上世紀80年代初,在馬島海戰中擊沉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的那枚“飛魚”導彈,把該院艦船綜合防護論證研究團隊的科研人員打出一身冷汗。他們發現,“謝菲爾德”號戰敗並非因為打擊能力不強,而是防護能力太弱。
現代戰爭中,可謂“發現即摧毀”。未來海戰,攻擊距離越來越遠、打擊精度越來越高、毀傷威力越來越大,艦船綜合防護成為世界海軍亟待解決的課題。
如何讓艦船有效隱蔽而不被敵人發現,發現以後如何抗得住打擊,遭受打擊後又如何自救並迅速恢復戰鬥力?汪玉、莊亞平、王虹斌等人分別在抗爆抗衝擊、艦船物理場隱身防護和消防損管等領域開展研究,成功突破了20多項關鍵技術,建立了艦船雷達波、紅外、可見光、噪聲、磁場、電場等隱身防護和艦船抗爆抗衝擊、艦船消防損管生命力保障技術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