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毋須對中國經濟放緩過於擔憂 |
中評社香港4月16日電/英國《金融時報》4月16日載文《中國不應擔心增長放緩》,摘要如下:
“我們國家經過30多年的發展以後,潛在的生產率跟以往比是有所下降。”這是一名中國高官(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譯者注)本周所說的話。若確是這樣,他的聲明將標誌著轉變了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面貌的一個時代走到終點。
當然,這是中國特色的緩慢增長。預計中國今年仍將增長7.5%,比全球五大經濟體中其它任何經濟體都要快得多。由於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樣的增速仍意味著增添巨大的產能和需求。現在就談論大宗商品、奢侈品或汽車的全球需求將大幅下滑,為時過早了。
事實上,中國將迎來一段增長較慢的時期是可喜的消息——無論對中國本身還是對全球經濟都是如此。此前中國政府堅稱其必須至少實現8%的年度經濟增長,這暴露了其擔心出現社會不安定的一種神經質的不安全感。這種政策還涉及日益不可接受的環境和社會代價——任何呼吸著北京令人窒息的空氣的人都能為此作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稱,中國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這是政治成熟的一個跡象。
中國現在需要改良的發展模式,過於依賴出口和政府推動的基礎設施投資。近年來,這種模式得到增長過快的信貸的刺激。經歷“大衰退”之後的西方,不再能夠吸收不斷增加的中國出口。中國必須挖掘更大的國內需求。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製造業工人薪資快速上漲是好消息。
看空中國的人士辯稱,工廠工人薪資上漲,說明中國競爭力減弱。實際上,這個信號顯示經濟增長的果實現在有望得到更廣泛的分享。中國工人口袋裡的錢變多還將意味著,中國將降低對外部需求的依賴。這進而應當有助於緩解貿易緊張,此前貿易緊張有引發西方保護主義的危險。不再糾結於盡力加快增長的中國,還應當能夠更加關注緊迫的環境問題。
只要運用高度智慧,中國高速經濟增長時代的結束,就可能帶來一個更加環保的地球和更加均衡的全球經濟。那肯定是十分可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