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1日電/如果在正式場合經常見面,可以和中國政府智庫的學者及研究員混個臉熟,但是對於韓半島等敏感問題,他們從來都不會把真實想法和盤托出。即便特意邀請一起用餐,也大多談些模糊的話題。但是如果交流多年建立信賴關係,情況可能會發生轉變。不僅可以聽到他們的心裡話,甚至還可以得到一些建議。
韓國《朝鮮日報》報道,韓國的對中外交道理相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和中國主流社會建立交情,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應該是外交的核心。而語言是基礎。
去年10月,在國會外交通商統一委員會進行的對韓國駐中大使館國政監查中,外交官的語言能力成為討論焦點。當時脫北者出身的新國家黨議員趙明哲要求外交部職員提交中文能力方面的材料。但大使館方面回避正面回答說:“外交官的語言能力相關材料在總部管理,我們無法提供。”
事實上大使館方面確有不便於提供的情況。韓國駐中大使館是韓國駐外使領館中規模最大的,但是不用翻譯就能和中國人進行交流的外交官只有兩三成。大部分要依賴翻譯進行溝通。因為翻譯人員有限,有時外交官甚至為使用翻譯資源而出現競爭。
韓中建交已超過20年,但這種現象仍然存在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人們對美國、日本的偏好長期持續,導致中國問題精英外交官嚴重短缺。而最近中國的吸引力超過美國,成為外交官最想去的國家,但多數還是希望得到“在中國工作”經歷的非專業人士。也有人指出,以現行的3年為周期、完全可能分配到毫無關聯領域的外交官體制,培養專業人員注定有其局限性。
相比之下,美國、中國等國家十分重視針對外交官的專業培訓。中國駐韓大使館人員有八成能使用韓國語。就任前要接受充分的培訓,回國後仍然安排在與韓國事務相關的崗位繼續工作。美國駐中大使館也安排華僑出身、具有在台灣、香港等地工作經歷的政務公使羅伯特•王任做二把手,彌補了專業性方面的不足。
韓國的外交環境在快速變化。連朴槿惠總統都可以用中文和中國高層交流,中國對於韓國的重要性已經達到總統就任後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出訪國家的程度。如果連最基本的語言問題都不能解決,韓國的對中外交前景令人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