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顯示美國偵察衛星實力的是,它們根據偵察對象不同,擁有不同的專門系列。比如除了光學、雷達成像衛星,美國不同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也擁有大量用於導彈預警的衛星。
2012年初,天基紅外系統的首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GEO1”投入使用。根據天基紅外系統的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網站文章介紹,這顆衛星具有非常強大、複雜的紅外傳感器,可專門探測地球上發射的導彈火焰。同時,“GEO2”也已經進入最終調試和預發射試驗階段。
作為目前最好的導彈預警衛星,天基紅外系統即使在來襲導彈助推段推進劑完全燃盡、火焰消失、彈頭與彈體分離後,仍能繼續跟蹤彈頭。
這些衛星的存在,也是導彈打航母的主要屏障:一旦導彈發射,衛星就會發現並計算其發射目的地,然後迅速通知航母轉移。
即使對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來講,維持如此龐大的衛星系統仍然存在難度。特別是美國的軍事戰略逐漸轉向應對突發事件和高技術局部戰爭,大型成像偵察衛星出現了成本過高、數量少、重訪周期長、機動能力差等問題。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決定推動“未來成像體系”項目,希望發射由更小、更輕、更便宜的小型衛星組成的偵察星座。
美國選擇了波音公司的方案,但在最終實踐中,成本大幅超支、關鍵技術無法突破,到2005年,這一已經耗資四五十億美元的項目被迫下馬。
曾經領導美國衛星偵察事業的中情局官員惠爾恩對此說出名言:成功撰寫方案不等於能成功研製出硬件。
為了解決“未來成像體系”失敗帶來的空白,美國採取了一些緊急措施:加強與“數字地球”等商業公司的合作,增加採購數額,同時發射新的“鎖眼”衛星。
然而,對於未來美國偵察衛星的發展,仍然存在不同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