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蛟龍號潛7000米的斬獲。 |
中評社北京6月5日電/“蛟龍”號本月將赴中國南海開展試驗性應用作業,並且首次有多位科學家隨行進行一系列海洋科學研究和大洋資源調查。“蛟龍”號深潛的深遠影響和戰略意義並不亞於6月中旬將升空的“神十”,但二者在中國社會受到的關注卻不可同日而語。
環球時報發表文章稱,“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自古就是中國人的兩大夙願。去年6月24日,我國在一天之內誕生載人航天和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今年6月又是同步進行。這其中不無決策層的特別用心。
目前,世界上已有12人登上月球,升空的航天員超過500名,但只有2人去過萬米深海。擁有大深度載人深潛器和具備精湛的深海作業能力,是一個國家深海技術競爭力的綜合體現。“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技術上擁有三個領先優勢:一是先進的近底自動航行功能和懸停定位功能,便於目標探索和定位,在海底自由前後航行;二是高速水聲通信功能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測能力,可以實時高速傳輸圖像、語音和文字等信息,探測海底的小目標;三是裝配充足的生命支持系統和氧氣供給系統。“蛟龍號”的使命將包括運載科學家進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熱液噴口等複雜海底有效執行各種海洋科學考察任務。
迄今,深海仍是人類了解地球的“死角”。深海盆地蘊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隨著大陸架和淺海油氣資源逐漸枯竭,人類勢必將追求能源的目光投向深海。此外,深海技術也可運用到海底軍事中,豐富解放軍的海洋立體作戰體系,更好地維護海權。
潛航員選拔條件極為嚴格,程度堪比航天員,如學歷要求本科以上,限定為船舶、機械、電子等專業,而且不能有“幽閉恐懼症”,要有相當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訓練到能夠獨立完成深海航行,一名潛航員的培養要4年左右的時間。因此,潛航員被稱為“國寶”。
我國的航天技術經過幾十年的投入和建設,已躋身世界一流水平。但深海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與航天得到的投資相比,深海技術的投資也不算多。要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轉變,必須關注深海大洋,有能力開發深海大洋,最終實現中國人幾千年的夢想。祝願“蛟龍”號好運,祝願我們的“國寶”潛航員成為進入萬米深海的第三、第四人!(作者:許 森——海南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