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2日電/雖然外界早就懷疑美國政府在長期監聽美國互聯網、通訊企業,但當美國政府“PRISM”(又名棱鏡)監視項目的機密文件被曝出時,美國乃至全世界還是吃了一驚。人們沒有想到,一向標榜“自由第一、民權第一”的美國政府已經將觸角深入到了互聯網及通訊領域的方方面面,沒有想到美國政府的監聽不僅針對恐怖主義嫌犯而且也包括老百姓,沒有想到美國一直極力批駁的“東德竊聽模式”被變本加厲地移植到美國本土。
瞭望新聞週刊刊文指出,之前,人們一直認為美國政府針對平民的監聽始自“9.11”事件,為反恐所需。為了抓住拉登等恐怖主義仇敵,美國民眾對此也就忍了。然而,根據美國媒體披露,美國情報部門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類似項目,與矽穀的上百家科技廠商結成了“戰略同盟”,利用這些企業集海外情報信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今美國政府正是拿類似的“商業間諜”問題對中國說事,指責中國情報機構和軍方利用網絡攻擊從美國竊取信息。
冷戰結束後,美國並未因一家獨大而放棄類似行動,負責監聽國內外民間信息的國家安全局規模不斷膨脹。尤其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後,美國國安局將全球網絡信息流納入視野,試圖從中直接獲取別國機密信息。1999年,就有美研究報告指出,微軟公司“視窗”操作系統存在“後門”,美國情報機構可借此不動聲色地瀏覽每台“視窗”系統個人電腦內的信息。反恐戰爭開始後,美終於找到合適借口,迅速擴張國內外技術監聽設備及網絡。據美國知名科技媒體《連線》雜誌披露,美國安局獲得大筆反恐資金,人員、設備、占地均在最近10年以幾何級數增長,開始在網絡電纜、電信基站和衛星地面站上安裝信息截獲設備,並將其傳遞至數據分析總站。美此類舉動可謂效果頗豐,“棱鏡”項目在曝光前一直是美國最大的情報來源之一,在總量中占七分之一。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此次事件揭露了美國在網絡安全問題上的“口是心非”。
第一,美國政府表面上聲稱“網絡無國界”,但在具體決策時仍是“國家利益優先”。美國暗地裡將全球互聯網視為自己獨占的領域,利用掌握全球互聯網來監控全球信息流,借此成為網絡世界無所不知的上帝和主宰。事件發生後,奧巴馬居然辯稱該項目“主要針對海外”,希望平息國內的反對聲音,這恰好印證了美國政府長期在互聯網上進行秘密竊聽,截取他國機密。有美國專家稱,在互聯網領域,美最需確保的戰略資源就是“互聯網域名根服務器”,只要“根服務器”在美,全球網絡信息流就需要在美過境,美就能在互聯網領域占領比別國更高的地位。
第二,美國政府一邊宣傳“互聯網自由”,一邊卻在肆無忌憚的收集一般民眾的個人隱私,“互聯網自由”成為美國讓民眾放鬆警惕的幌子。一般人都知道,實現“互聯網自由”必須以保護互聯網隱私安全為前提,否則這樣的“自由”不能給普通民眾帶來安全感。但是,“棱鏡”項目機密文件清晰顯示,美國政府能夠通過“走後門”直接進入蘋果、雅虎、微軟等公司的內部數據庫,神不知鬼不覺地查閱一般用戶在裡面存放的私密信息。美國政府收集的信息不僅包括通訊記錄、瀏覽記錄,甚至包括手機短信、用戶賬戶密碼、私人郵件等隱私內容。有美國技術專家稱,根據“棱鏡”項目所顯示出的數據分析能力,美國政府甚至能達到“當你敲擊鍵盤,他們就知道你想幹什麼”的程度。這樣的“互聯網自由”,有哪個國家、哪個老百姓想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