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軍旅生涯中,金一南聽到過太多提高軍隊武器裝備和技術能力的說法。這種說法沒錯,但他總感覺還缺點什麼。有一次,他到劉公島參觀北洋水師基地舊址,當年北洋水師恥辱性覆滅讓他感慨萬千:“北洋水師裝甲比日本厚、火炮口徑比日本寬,而日本人指揮一艘魚雷艇就獨闖北洋水師基地,擊沉戰艦,北洋水師的11艘魚雷艇也不戰而逃。這是武器裝備的事情嗎?”
同事曾和他說過,如果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就寫本有關這個方面的書。在這種創作思路下,金一南最終決定寫本有關軍隊和軍人精神層面的著作。寫作之初,他並沒有想好主題和書名,因為創作也是自己探索的過程。等全書寫作基本完成後,金一南才開始和長江文藝出版社一起商量書名。從最初的“軍人生來為戰勝”到“軍之魂”,總也不能盡如人意。出版社的人認為,這本書的內容已經超出了軍隊的範疇,所以最終取名“心勝”。
在這本29萬字的書裡,從強軍之夢到民族之魂,金一南始終都在闡述“心勝則興,心敗則衰”的道理。之所以對這個命題有深刻的理解,是因為在他曲折的成長經歷中,深深感受到了內心強大的重要性。
幹一行愛一行
1952年2月,金一南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父親金如柏是少將,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母親鄭織文參加過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後前往延安投身革命。
不過,這樣的出身並沒給少年時的金一南多少優越條件。14歲,金一南初中剛畢業,“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文革”中,他父親被打倒,受到殘酷迫害,金一南作為“黑五類”被分到了一個街道的小工廠,當了一名燒藥瓶的工人。後來因為瓶子燒得好,他被工廠送去學車工。“當時全廠就三個‘黑五類’,除了我還有一個資本家的女兒和一個進過少管所的人。不過在那段人生最困難的時候,我也沒有消沉,只知道把手頭的工作做到最好。”金一南回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