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人民日報:深化對改革紅利的理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08 09:13:55  


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北調研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和當前經濟運行情況。22日下午,習近平來到鄂州市鄂城區杜山鎮東港村水稻育種基地考察。
  中評社香港8月8日電/“改革紅利論”提出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就學術理論界對於改革紅利的內涵是什麼、為什麼說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改革能創造哪些紅利等問題提出了不少見解。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就這些問題進行闡述。作者郝壽義為南開大學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教授,蔣寧為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博士後、副研究員。

  改革紅利的內涵

  改革的實質是制度變遷或制度創新,改革紅利是指由制度變遷或制度創新所帶來的收益。改革是一個由制度均衡到制度不均衡再到制度均衡的過程。當存在制度不均衡時,新制度安排的“獲利”機會就會出現。如果制度變遷的預期收益大於預期成本,就存在以制度變遷實現帕累托改進的可能。此時,一項新制度的出現就會將潛在的收益轉化為現實的收益,從而形成改革紅利。

  為什麼說改革是最大的紅利

  改革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僅有物質資本、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和資源禀賦這些條件是不夠的,還需要持續的制度變遷提供動力。3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解決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問題,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靠改革。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激活了農村生產力,解放了農業勞動力,打破了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面。

  改革是促進各類要素創造新紅利的主要手段。在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安排等影響經濟發展的要素中,制度安排處於最為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制度可以協調資本,適合的制度可以充分調動資本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積極性,從而加速資本循環和再生,加快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能夠有效保護產權的制度安排,可以促進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分工合作,最大程度調動各種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促進技術創新和生產力發展。

  改革能帶來哪些紅利

  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改革開放以來,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使社會財富不斷湧流出來。具體來說,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分稅制改革等,使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得到越來越充分的發揮,資源配置不斷優化,激發了市場活力,促進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我國經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研究表明,改革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起到了關鍵作用。如,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改革加快了工業化進程,促使農村富餘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工業,由於工業生產效率高於農業,因而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

  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

  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當前應圍繞城鎮化和科技體制兩個重點,通過深化改革加快釋放新的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和科技紅利。

  城鎮化改革。城鎮化改革的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按照有利於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的原則改革徵地制度,進一步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二是加快推進差別化的戶籍制度改革,對進入特大型、大中型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鎮的農民分別制定不同的政策,通過多種模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鎮化質量,釋放城鎮化擴大內需的潛力,提高人口素質,提高生產效率。

  科技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有三個方面:一是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二是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技研發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三是推進科技與資源開發的深度融合,提高資源開發和二次加工能力,加快在能源、材料等領域開發和生產新的替代資源,進一步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