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3日電/走過冷暖自知的2014年,世界又將何去何從,成為近期輿論的焦點。這其中對經濟趨勢的研判是不可繞開的話題,而中國經濟又因為在世界經濟中的占比不容小覷,成了外界關注的重中之重。
法國《歐洲時報》1月2日載文《2015年:中國經濟轉型需“趁熱打鐵”》,文章說,2014年的世界經濟被普遍認為是“低迷有餘而複蘇不足”,相較於更加糟糕的世界經濟,中國經濟運行雖有諸多壓力,但其帶動作用仍然被凸顯——有數據稱,2014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作出的貢獻接近30%。這種支撐能否在2015年得到延續,無疑是外界最想知道的,尤其歐洲各國對歐洲經濟的發展本就持有不同主張。加之2015年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國又將進行大選,可能進一步加重經濟政策的分歧。這種情況下,若能提前對包括中國經濟在內的外部經濟環境做出比較准確的判斷,無疑有助於歐洲經濟走出當前的搖擺不定。
目前來看,2015年的中國經濟,最大的不變應該是繼續推進結構調整、爭取經濟轉型,這一點無論是從此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從習近平日前發表的新年賀詞,都可以清晰觀察到。外界“經濟轉型風險過大,中國可能調整政策方向”的判斷應該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一旦重回舊有經濟模式,中國經濟承受的損失會更大。
經濟轉型的核心是逐漸擺脫對數量的追求、對速度的崇拜,實現對質量的提升、對效率的重視,其過程也非一兩年而能夠實現。如此看來,2015年中國經濟最大的表現可能是增速繼續放緩。那麼,問題也來了: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已經引發較大擔憂,2015年繼續這種態勢,後果是不是不堪設想呢?實際上,這種憂慮也是缺乏對中國經濟運行的實際了解。中國經濟改革向來是漸進式,有比較明確的底綫思維,這幾年來一直追求穩增長與調結構的總體平衡。有這樣的“指導思想”,2015年中國仍會追求不低於7%增長基礎上的經濟轉型,並會據此在政策上做一些靈活調整、釋放一定操作空間。
有了上述兩點,關於2015年中國經濟的第三個判斷就順其自然了:決策者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又會採取何種路徑,去解決經濟轉型中可能出現的比2014年更加複雜的情況。答案其實也早已給出,那就是屢次被提及的創新驅動和深化改革。這其中可能出現的一個亮點是,2015年中國經濟將加大中國企業在提升全球價值鏈地位方面的創新與改革。這輪中國經濟轉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調全球化這個大背景,只有中國企業能真正成為全球化運營的企業,中國經濟才能在整體上提高承受和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