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成本”只是表象
美俄法動用先進武器裝備赴敘作戰,看似不惜成本,實則意義非凡。
首先,實戰為日後武器改進提供了依據。1991年,在海灣戰爭中,戰斧巡航導彈首次使用便名聲大噪,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如小型點目標的命中率低、目標識別能力弱、末段突防能力差等。對此,美軍改進了戰斧BlockIII的動力系統、制導系統,並更換了戰鬥部,使導彈的性能指標上了一個台階。對於此次戰斧導彈的作戰效果,各方說法不一,有59發23中之說,也有59發58中之說。目前,在無跡象表明導彈遭遇攔截的情況下,後者應該更準確。原因在於,戰斧數次實戰改進後可靠性應該更勝一籌。
其次,經過實戰檢驗的武器將吸引更多的潛在用戶。據俄國防部長紹伊古證實,俄在敘利亞測試了160種武器系統,它們都“顯示出了可靠性和有效性”。如實戰使用的口徑導彈和獵豹等水面艦艇均是俄向外推銷的主打產品。俄《獨立報》網站3月24日發表文章稱,俄武器在敘利亞戰場表現不俗,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正在排隊購買俄羅斯武器,而美國此舉也不排除兼有爭奪中東軍貿市場的意圖。
最後,敘利亞衝突還為參與其中的各方提供了難得的監視和學習彼此作戰模式與戰術的機會。例如,俄羅斯開創性地成功用輕型護衛艦發射遠程巡航導彈,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了較高的軍事效果,也讓人們對小型艦艇的影響範圍和戰鬥力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