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三地融合發展與港台青年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8-02-16 00:18:42


如何把握好融合發展帶來的機遇實現自身發展,值得兩岸三地青年認真思考。
  中評社╱題:兩岸三地融合發展與港台青年未來 作者:金裕超(香港),中評智庫輿情分析部助理主任、助理研究員

  大陸針對兩岸關係新的情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論述,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隨著融合發展的進程不斷推進,三地青年參與度與獲益面不斷擴大,心靈契合程度將不斷提升,長久以來存在的心理邊界就會消融,兩岸三地青年將逐漸形成對彼此的身份認同、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一、前言

  近年來融合發展理念見諸於大陸領導人的思想論述之中,並逐漸成為對台、對港政策的核心思想。就兩岸關係來看,2016年3月習近平主席參加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明確提出“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在同年11月會見到訪的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他再次提出“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在2017年3月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及這一點。在對港論述中,大陸領導人雖然沒有直接提出融合發展理念,但其頂層設計的核心思想仍在於融合發展方略。因此,如何看待和理解大陸融合發展理念,如何把握好融合發展帶來的機遇實現自身發展,值得兩岸三地青年認真思考。

  二、融合發展是大陸對港台的新思維、新理念、新論述

  自1987年兩岸打破隔絕狀態、恢復交流交往以來,兩岸關係發展成果已經過30年積累,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經過8年和平發展時期,兩岸實現直接“三通”,兩岸官方建立了溝通聯繫機制,兩岸兩會簽署了23項合作協議,兩岸領導人實現了歷史性會晤,兩岸關係已經形成“大交流、大發展、大合作”的格局,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兩岸社會主流民意。隨著兩岸交流不斷深化,大陸針對新的情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論述,包括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心靈契合,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這一新思路作為對台政策的核心內容,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在和平發展初期,多通過交流發展的手段來推動兩岸關係發展,這其中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求同存異”,即兩岸之間盡可能謀求相同、保留差異,在求同的基礎上來謀求發展。雖然通過交流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其局限性也愈加明顯,交流發展讓兩岸的差異更加突出、明顯,甚至某種程度上使得兩岸民眾心理距離更加遙遠;同時,在交流發展中形成的利益是各自的利益,而很難增強兩岸共同的利益連結。也因為這樣,隨著兩岸交流逐漸進入深水區,單純的經濟交流發展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兩岸交流的新需求,需要在交流發展的思維上進行創新。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在和平發展初期,多通過交流發展的手段來推動兩岸關係發展,這其中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求同存異”,即兩岸之間盡可能謀求相同、保留差異,在求同的基礎上來謀求發展。雖然通過交流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其局限性也愈加明顯,交流發展讓兩岸的差異更加突出、明顯,甚至某種程度上使得兩岸民眾心理距離更加遙遠;同時,在交流發展中形成的利益是各自的利益,而很難增強兩岸共同的利益連結。也因為這樣,隨著兩岸交流逐漸進入深水區,單純的經濟交流發展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兩岸交流的新需求,需要在交流發展的思維上進行創新。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就是針對交流發展的一大突破,標誌著和平發展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

  首先,“經濟社會”是將範圍由過去的經濟領域擴展到社會各領域,涉及的範圍更加廣泛、內涵更加豐富、影響更加深遠,讓兩岸交流能觸及到兩岸社會的方方面面,民眾對於兩岸交流的成果更加有感。其次,“融合”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確,表明兩岸和平發展的目的就是要逐漸減少差異、消弭分歧,通過拉近心靈距離、實現心靈契合,最終實現兩岸命運共同體,這也消除了外界對於兩岸交流只追求利益卻沒有增進彼此共同認知的質疑。第三,“發展”則是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問題,沒有急於追求達到完全融合的結果,而是將融合作為一個客觀過程來看待,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達到融合效果。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脈絡清晰、論述完整、與時俱進,為新時期兩岸交流提出新的發展思路和方向。

  同樣,在對港政策中也應該蘊含融合發展的思維。香港回歸二十年以來,“一國兩制”方針得到有效貫徹,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進步,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連續20多年被評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已成功落實。但也需要看到,香港在“一國兩制”實踐中仍出現一些問題,特別是近年來香港發生“佔中”事件和一系列政治紛爭,“港獨”思潮逐漸興起,立法會成為各政治力量角力場,整個香港已經陷入“泛政治化”泥潭,對香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產生極大負面影響。

  歸根到底,就在於香港回歸二十年來不僅未能與內地的經濟社會順利融合,兩地差異反而更加擴大、加深。對香港的大多數普通選民來說,與內地的連結基本上屬於感性認同,不僅缺乏牢固的利益聯結,身份認同或“國民認同”更加處於缺位狀態①。且第二代、第三代香港人對內地的淡漠感、疏離感更日漸增強,再加上媒體、教育、司法等領域都以非建制力量佔優勢,讓兩地融合變得更加困難,如果任由這樣發展下去,“一國兩制”的實踐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因此習近平主席在今年“七一”視察香港期間,特別強調要“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行穩致遠?其中所蘊涵的頂層設計就是推動內地與香港融合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融合,通過融合發展產生共同利益連結、形成命運共同體,進而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準確實踐。

  雖然融合發展的論述沒有明確針對香港提出,但其思路已經呼之欲出,且完全具有可遵循性。通過融合發展強化香港與國家的聯繫,進而樹立國家觀念、形成國家認同,就不會再將“高度自治”錯誤理解為“完全自治”,而衝擊中央權威、挑戰基本法實施。此外,融合發展逐漸消除兩地在交流交往過程中的誤解與分歧,通過“化異”的過程擴大共同的基礎,增強香港社會對國家的親近感。更為重要的是,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形成香港與內地的共同利益,讓廣大香港市民更好地分享內地發展的好處,真切感受到國家的進步與自己緊密相連,自然就會真心維護“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的實施。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