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俄羅斯也可以發展陸基高超音速導彈。俄羅斯近年來在高超音速導彈技術方面有相當積累,特別是空射型的“匕首”助推滑翔型高超音速導彈已經服役,而洲際型的“先鋒”導彈也即將進入服役,研製一種中間型導彈,技術上沒有任何障礙。比如,在“匕首”導彈的基礎上增加一級發動機,進而成為一種陸基中程高超音速導彈。
洲際導彈可用嗎?
能否把現役洲際導彈當中遠程導彈來用?畢竟按照美俄標準,射程5500公里以上的即為洲際導彈,和《中導條約》限制的導彈射程只有“1米”的差距。但專家表示,儘管存在理論上的可能,但操作性不強。
專家稱,儘管洲際彈道導彈能夠通過改變彈道高度的方式,使其射程降低到5500公里以內,但當初《中導條約》並未限制洲際導彈,主要就是因為洲際導彈不太適合當中遠程導彈用。首先,用射程超過5500公里,實際上往往超過8000公里甚至1萬公里的洲際導彈,執行中程和中遠程導彈任務,經濟上劃不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的價格往往可以購買數枚中程導彈,用於常規打擊不僅是“賠本買賣”,更有可能引發核大戰危機。
更主要的是,當初限制中程彈道導彈,是因為後者從發射到命中時間很短。美國如果在歐洲向蘇聯發射“潘興-II”彈道導彈,對方往往來不及做出反應,威脅更大,引發核大戰的可能更高。而用洲際彈道導彈以高彈道方式實施攻擊,雖然射程降了下來,但由於其採用的高拋彈道,飛行路徑並沒有減少多少,飛行時間仍然比較長,也就給實施預警,做出反應提供了條件。例如,洲際導彈全程飛行通常需要30到40分鐘。而2017年11月,朝鮮試射“火星-15”洲際導彈時以高角度方式發射,彈道頂點高度為4475公里(而洲際導彈全程飛行時彈道高度通常為1000公里),其發射點到靶區的距離雖然降為950公里,但導彈飛行約53分鐘。顯然,縮短射程,並未減少飛行時間。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