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1日電/今年1月,美國海軍一架F-35C戰鬥機在返回卡爾文森號航母時發生事故並墜海,對事故原因外界一時眾說紛紜。但不少軍迷在這一點上認識比較統一:最後降落階段,這架F-35C戰鬥機的飛行帶有明顯的小航線著陸特點。不過,這種著陸方式的運用並沒能避免事故發生。
小航線著陸,簡單地說,就是飛機以較短的距離完成降落。這種著陸方式多見於戰時,用於待降落戰機受到對手防空力量比較嚴重的威脅時。此時,戰機通常會實施一系列機動動作,包括取消五邊飛行、大角度急速俯衝、大量釋放紅外干擾彈、大下滑角著陸等。在20世紀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中,蘇軍還曾出動武裝直升機對運輸機進行“貼身”護航,以確保採用小航線著陸方式的運輸機安全降落。
不過,這種著陸方式對人機要求都很苛刻,不僅要求戰機皮實堅固、性能良好,還要求指揮員判斷精准、反應靈敏,飛行員技藝高超,雙方緊密配合。否則,就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從當前的相關網絡視頻來看,這架F-35C戰鬥機在進近、著艦階段的表現,顯然不符合一般情況下戰機著艦的特征。
有專家認為,該架戰機出事,要麼是指揮方面出了問題,要麼是戰機出現異常情況、不得不採用小航線著陸方式著艦,要麼是它本身就在訓練小航線著艦科目,不過飛行員操作出現了嚴重失誤。具體原因為何暫且放在一邊,小航線著陸訓練的難度由此倒是可以窺見一斑。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