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具有巨大韌性和潛力
http://www.CRNTT.com   2023-08-27 08:43:53


  中評社北京8月27日電/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時作出明確判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儘管外部環境複雜嚴峻,但我國經濟展現出抵禦短期波動、贏得長遠發展的潛力和活力、韌性和後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的地位繼續鞏固。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如何理解當前經濟形勢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張俊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國家統計局8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儘管7月份部分經濟指標增速比上月有所放緩,但總體來看,生產需求保持平穩增長,就業物價總體穩定,產業升級穩步推進,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總體延續向好態勢。
  
  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產業升級厚積薄發,糧食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也應看到,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複雜嚴峻。
  
  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上述論斷為科學把握當前經濟形勢、做好今後一段時期的經濟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
  
  從1998年擴大內需應對東南亞金融危機,到2008年實施“四萬億”投資計劃應對世界金融危機衝擊,再到2015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對“三期叠加”,我國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採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當前面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雖有諸多困難,但更要看到有利因素,我們有能力破解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有信心保持對經濟長期增長的樂觀預期,從而支撐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提供的政治基礎、組織保障和正確發展方向。黨的十九大以來的五年,是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召開七次全會,分別就憲法修改,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定“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決議,就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為黨和人民指明前進的方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有效應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以奮發有為的精神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
  
  二是經濟動力轉換取得顯著成效,新增長動力強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採取一系列措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中國製造2025”、出台系列政策支持互聯網+、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深化“放管服”改革,為創新創業創造良好外部環境。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新型舉國體制已具雛形,對於我國更有效統籌相關資源、有效緩解國外技術“卡脖子”,並在激烈的國際科技經濟競爭中搶占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人口總量已達峰值,但勞動年齡人口仍維持在高位,加上高素質人才數量持續快速增加,人口紅利仍然存在。與此同時,我國科技研發投入呈快速增長態勢,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專利申請數量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重大科技突破大量湧現,在量子計算、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領域已躋身世界第一梯隊,在推動增長動力轉換、建設創新型國家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三是經濟韌性強、回旋餘地大,有效化解外部衝擊。從需求角度看,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GDP超1.2萬美元,市場規模龐大。從供給角度看,我國製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有22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產業體系十分完整,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門類。這就使我國在面對外部衝擊時擁有廣闊回旋空間,當國際市場銷售不暢時可以轉向國內市場,國外供給遇阻時可以通過發展產品替代緩解供給瓶頸等。
  
  四是對三重壓力的認識持續深化,應對措施快速優化升級。黨中央圍繞穩定經濟運行大盤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豐富經驗,全社會對三重壓力及其深層次矛盾的認識更加充分,相關的政策討論也更加深入。在此基礎上,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更加重視逆周期調節力度、更加重視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更加重視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加重視全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等。目前這些措施正在落地見效,將轉化為穩定我國經濟運行的強大力量。
  
  當前經濟運行不存在通縮
  
  價格階段性處於低位,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出現通貨緊縮?
  
  黃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數字金融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受國內能源價格降低、居民消費物價總體回落、汽車行業降價促銷以及輸入性、周期性、上年同期高基數等因素影響,7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跌0.3%,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下跌4.4%,引發對我國經濟前景擔憂,甚至有聲音認為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筆者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不存在通縮,下階段也不會出現通縮。
  
  所謂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對的概念,指的是價格普遍下降,致使家庭和社會資產減值,債務人負債事實增加,從而導致經濟進入衰退通道,最終造成經濟癱瘓。顯然,我國經濟增長成果與事實明顯異於通貨緊縮界定的典型特徵,經濟與社會發展依然呈現穩中向好的高質量發展態勢。
  
  從整個經濟運行的情況看,經濟運行整體上在恢復,從貨幣條件看,廣義貨幣增長、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裕。從價格看,7月份CPI同比有所下降,主要是由於以下因素。
  
  一是食品價格由上漲轉為下降。7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下降1.7%,上月為上漲2.3%,影響CPI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下降26%,降幅比上月擴大18.8個百分點。
  
  二是上年同期的基數較高。上年7月份CPI同比上漲2.7%,漲幅比上年6月份擴大0.2個百分點,這些是影響CPI同比轉降的主要因素。儘管7月份CPI同比轉降,但是從環比來看是由降轉漲,為今年連續5個月環比下降之後的首次上漲。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