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衹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夯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 |
中評社北京10月13日電/2023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新論述、提出新要求。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黃群慧文章表示,新征程上,我們要著力破除制約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夯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主動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章提出,從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高度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未來五年“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明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中國要“形成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中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有利於以穩固的國內經濟循環吸引全球要素資源,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基於新比較優勢的更高質量、更為安全的發展。應當看到,中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是經濟總量世界第二、製造業增加值世界第一的超大規模經濟體,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具有經濟縱深廣闊、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特徵顯著等多方面優勢,具有超大規模市場這個全球最稀缺的資源。也應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不僅面臨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而且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衹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夯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中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勝利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
把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著力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一方面,要統籌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也是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經濟良性循環的主動選擇,更是以自身穩定發展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必然要求。擴大內需不能單向突進,必須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技術供給、制度供給等問題,加快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和潛在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另一方面,要處理好投資與消費的關係,持續強化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實現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暢通循環。要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後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願消費;順應消費升級趨勢,著力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擴大服務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要著力拓展有效投資空間,完善投融資體制機制,提升公共投資效率,持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目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中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在現代化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產業現代化等諸多領域,都有很大提升空間,亟須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性作用,擴大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通過強化有效投資的民生“補短板”、產業“促升級”功能,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
深刻理解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徵,著力解決經濟循環中“卡脖子”科技供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徵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無論從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增強發展的安全性來看,還是從中國生產函數組合方式來看,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都在全面上升。必須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著力點。一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抓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科技問題,瞄准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等進行攻關,加快把中國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另一方面,要堅持系統觀念,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一體設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聯動,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厚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