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7日電/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增發國債和2023年中央預算調整方案的決議。次日,國務院公布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特別國債1萬億元,今年安排使用5000億元,結轉明年使用5000億元,用於支持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中國網發表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研究員,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博士生導師鄢傑文章表示,此次萬億國債的發行,是中央基於中國經濟現實、生態環境等的特定背景綜合考量後的審慎決策,對於進一步完善中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推進中國經濟復甦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積極作用。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防災抗災形勢複雜嚴峻,以洪澇、乾旱、台風、風雹和地質災害為主,低溫冷凍和雪災、地震、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等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8911.8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9714.8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82.9億元。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提出“加快恢復重建”“進一步提升中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國務院提出增發1萬億元特別國債專用於相關建設支出。
目前這1萬億元的災害防治支出,雖然還沒有正式發行,但其具體支出範圍和資金性質、管理方式等已經明確。支出範圍主要聚焦於京津冀地區的災後重建、松花江流域的骨幹防洪治理工程等8個方向。從管理方式來看,這1萬億元國債資金將被納入中央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管理,但以轉移支付方式無償給予地方政府使用。這筆國債資金的籌集和償還由中央政府承擔,相當於中央財政給予地方政府的一筆大額補助。在撥付方式上,中央財政通過財政直達機制直接撥付地方政府,將極大地提高國債資金的撥付效率。
文章分析,未來,該筆國債資金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多重積極影響:
首先,1萬億元國債的增發會直接改善中國防洪防汛設施和水利工程系統,完善地方防災抗災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地方政府和人民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和防災減災抗災效率,減輕各類自然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的破壞,充分體現財政資金的公共服務功能,也是對二十大精神和“十四五規劃”有關要求的進一步落實。
其次,今年四季度將使用該筆萬億國債中的5000億元,有助於今年經濟增長5%目標的實現。下年結轉使用5000億元,還會助力形成下年度經濟增長的良好預期。根據相關測算,增發1萬億元的特別國債,相當於GDP的0.8%的額外財政刺激,2024年投資增速可能超過兩位數,至少帶動GDP增長1個百分點,有助於提振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促進下年度經濟復甦。
第三,這1萬億元國債將作為特別國債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並計入中央財政赤字,對中國財政赤字目標產生直接影響。2023年,全國財政赤字由3.88萬億元增加到4.88萬億元,中央財政赤字由3.16萬億元增加到4.16萬億元,財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2023年,中央本級支出不變,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較原預算增加500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幅由5.2%提高至7.4%。該筆國債資金還會帶來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進一步擴張,相關工程建設有助於緩解地方就業壓力,帶動地方居民收入增長。
第四,有利於中國農業生產發展,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此項國債資金已經明確專門用於防災抗災和水利工程建設,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必將會進一步保障相關地區的農業生產和全國的糧食安全。
第五,該筆國債資金由中央財政根據各地方自然災害程度等情況進行資金安排,有助於形成全國一體化均衡的防災抗災公共基礎設施體系,助力全國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在全國範圍內實現經濟與生態、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