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摩.赫什 |
3月4日提前出版的美國《紐約客》雜誌透露了一條重要的內幕新聞:五角大樓成立了一個特別任務小組,正在制訂轟炸伊朗的應急計劃,只要總統一聲令下,特別任務小組有能力在24小時內執行轟炸任務。這條消息沒遭到任何質疑,立刻引出猜測美國打伊朗的新熱潮,原因是文章作者是美國新聞界赫赫有名的“曝料猛將”——人稱“平民間諜”的西摩•赫什。
赫什生於芝加哥的一個猶太家庭,畢業于芝加哥大學。1959年,他進入城市新聞局當記者,開始了新聞職業生涯。1961年,赫什在芝加哥郊區與人合辦了一份報紙,但因經營不善很快就關門了。接著,他去了美聯社,並被派到了華盛頓。在那裏,他顯示出了新聞激情和工作狂的特徵,於是在1966年被提拔到重要崗位——專門跑五角大樓的記者。正是從這個時候起,他開始在五角大樓內尋找可靠的長期合作夥伴,結果他在軍方的人脈越積越厚,直到今天,他簡直成了五角大樓的“編外高官”,能從五角大樓搞到其他記者難以想像的一手材料,挖猛料,揭醜聞,讓同行羡慕不已。
讓赫什首次聲名大震的是“美萊屠殺事件”。1969年11月,赫什在一篇報導中揭露了美軍在越南的暴行:美軍一個連隊在連長威廉•卡利中尉的帶領下,進入越南美萊村,開始了持續幾個小時的大屠殺。男人被槍殺,女人被強姦後再殺掉,小孩子則被當作槍靶子,整個村子109名村民無一倖免。這則爆炸性新聞立刻產生連鎖反應,全世界都對美國一片譴責,美國民眾對越戰支援也直線下降,和平運動人士憤怒地要求美國立即從越南撤軍,很多準備應召入伍的人也加入了反戰者行列。這篇報導在相當程度上起到了終結越戰的作用,赫什本人也因此獲得1970年的普利策國際報道獎。
赫什喜歡跟美國權貴作對,從肯尼迪、尼克森、雷根、老布什到小布什政府,都是赫什“口水戰”的目標。1986年,赫什在他的《目標被摧毀》一書中稱,蘇聯襲擊韓國007航班事件是由於蘇聯的無能和美國情報部門故意迷惑以檢驗其對蘇領海和領空滲透能力雙重原因所致,這與總統雷根關於“蘇聯針對平民飛機進行蓄意攻擊”的聲明截然相反。後來美國政府的解密資訊顯示,里根政府的確制定了針對蘇聯的心理戰行動,證實了赫什的很多說法都是站得住腳的。
讓赫什名聲如日中天的事件當數對美軍入侵伊拉克的揭露。2004年,他稱副總統切尼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為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尋找藉口,他們繞過了中央情報局正常的情報分析,這讓白宮很下不來台。隨後,赫什又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揭露了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事件,並稱酷刑在美國其他監獄,比如關塔那摩也是司空見慣的審訊措施,是美國軍方代號為“銅綠”的秘密審訊的一部分。赫什不僅搜集了大量的虐囚證據,還揪出背後指使者——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赫什文章的大多數材料來自美國陸軍內部的調查報告,他的所作所為讓五角大樓非常惱火,赫什被美國軍方看成是“美國新聞界中的恐怖分子”,甚至有人曾公開威脅說要在取證標準較低的英國以誹謗罪起訴他。
赫什最新的曝料目標是不遺餘力地揭發“美國要向伊朗動武”。2005年1月,赫什稱美國正在伊朗展開秘密行動,以識別有可能要打擊的目標。美國和伊朗政府均對此予以了駁斥,但美國政府一直沒有明確否認美軍已經登陸伊朗。2006年4月他又在文章中稱,美國正在考慮使用小型核武器,摧毀伊朗的地下鈾濃縮設施。雖然布什政府很快回應說,這一報道純屬天方夜譚,但“白宮要對伊朗實施空襲”這類標題還是在各大媒體上盤旋了許久。
11月,赫什又稱美國中央情報局其實根本沒有伊朗開展秘密核武器計劃的結論性證據。2007年3月,他再次利用《紐約客》的大本營,刊出國防部的機密,並表示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美國前情報官員、一名空軍顧問和一名五角大樓顧問向他證實,美國特種部隊已經從伊拉克潛入伊朗尋找目標。
在報道中頻繁使用匿名人士提供的材料是赫什的軟肋。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曾針鋒相對地說:“這位元記者製造的戲劇性斷言基於匿名材料,缺乏根據,沒有可靠性,但他卻因此為自己贏得了穩固的名聲。”對此,《紐約客》雜誌編輯雷姆尼克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我們知道他文章中提到的所有材料……必要時我會說出他們是誰,對此我們如數家珍。”
赫什另一個“小辮子”是總愛在公開場合和採訪中語出驚人。在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醜聞備受關注時,赫什說美軍曾對兒童進行性侵犯,後來他承認口誤:“實際上我並沒有正確表達我想說的事情。”雖然有時會信口開河,但赫什堅持稱自己的書面報導力求事實精確,這和談話中所允許的誤差存在很大區分。
赫什認為,落在紙上的一定要準確,但嘴上的資訊就可以模糊些:“有時候為了保護匿名線人,我會以某種方式改變事件、日期和地點。我不能在文章中粗製濫造,但可以在談話中隨便說。”(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