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緊急搶修。 |
裝備保養
從靜態到動態
一次機動演練,第二炮兵某基地裝備部部長鄧玉恩特意選擇了一個雨天,以檢驗裝備在惡劣條件下的機動能力。雖做了充分准備,但還是有3台在裝備保養中獲先進的“紅旗車”中途趴了窩。
“紅旗車”趴窩引發了大家的反思:長期以來,裝備保養都不出庫房,除塵、除銹、噴漆,然後“刀槍入庫”。看上去“光彩照人”,一拉動就出問題,其“病根”在于沒有用實戰的標准來衡量裝備保養。
爲此,該基地打破傳統的靜態裝備保養模式,實行“雙百制”動態裝備保養模式。即:維護保養前拉動100公里檢驗裝備性能,維護保養後再拉動100公里複查維護效果。在保養中,他們運用綜合集成的方法,將每周半天的零散保養整合爲每月5天的集中保養,保障了全系統保養時間;增加了中長途機動試車、儀器設備聯檢等10多個科目,保證了維護保養的深度;每月相對集中的裝備維護保養,還提高了裝備機動性能和司機駕駛水平。
實施裝備動態維護保養以來,該基地所屬裝備完好率常年保持在99.5%以上,促進了部隊整體作戰能力的提升。
裝備搶修
從車間到戰場
未來信息化戰場,戰機稍縱即逝,需要高效快捷的裝備保障模式作保證。
一次裝備保障演練,一台特種車輛突發故障,搶修人員開出“需對發動機動手術”的診斷。按慣例,該車必須送回修理廠修理,需要一周時間。無奈,參演官兵只好丟弃車輛,退出演練。
“裝備保障工作,凡是制約戰鬥力建設的,都要下狠心改革。”面對裝備保障滯後于信息化戰爭的實際,基地積極改革裝備維修新模式,將維修車間搬到戰場,提高部隊快速搶修能力。
他們在“縮時增效”上下功夫,在實踐中歸納出5種通用裝備的大中修新工藝流程,從技術層面對修理的技術標准、技術檢測等內容進行了修改,規範了部隊修理作業。同時,該基地創新車輛維修新模式,開展裝備伴隨保障,大大縮短了維修時間。如今,該基地對車輛實施發動機更換“手術”,只需要40分鐘就完成了。
裝備革新
從爭虛名到求實效
近年來,該基地在裝備保障技術革新方面成果頗豐,先後取得了30多項技術革新成果。可是,不少成果長期“深藏閨中人未識”,沒有走向戰場轉化爲戰鬥力。
革新成果爲何沒找到“婆家”?基地黨委深入調研後找到了根源:爲爭評獎虛名,裝備革新在研究方向上有偏差,與部隊訓練脫節。
爲了讓革新成果貼近實戰,該基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抬高“門檻”,對與實戰需求貼得不緊的課題一律不准上馬立項;建立了技術革新成果轉化綠色通道,將新出爐的成果第一時間送到戰場上檢驗淬火,優勝劣汰;在裝備革新成果推廣方面,抓緊安排、特事特辦,在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上給予充足保證;加大技術幹部科研成果的獎勵力度,尤其是對那些成本低推廣價值高又能較好解决訓練作戰難題的成果給予重獎。
超常規措施和良好機制的出台,催生了裝備革新成果快速生成和轉化。該基地先後有8項成果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其中5項成果被定型列裝和廣泛推廣,解决了衆多部隊裝備保障難題。(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