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彈兵精心操控。 |
中評社香港2月5日電/冬日清晨,東海岸某山區,層巒叠嶂,雲遮霧罩。
法制日報報道,“導彈發射!”短促的命令打破山間寂靜。刹那間,驚雷動地,霹靂裂海,4枚新型導彈閃電出擊,准確摧毀遠海目標。
這是海軍東海艦隊某新型海岸導彈團的一次精彩“亮劍”,標志著作爲人民海軍五大兵種之一的岸防兵,已成爲重要的遠程精確打擊力量,一支岸防新銳正驕傲地崛起在共和國的鋼鐵海防綫上。
打破常規成就第一
那年,一紙命令讓護衛艦艦長陳志峰和工程部隊出身的楊火旺一脚跨進了一個新兵種———他們奉命組建海軍首個新型海岸導彈團,分別任團長、政委。
13條漢子、一座廢弃多年的營房,這就是海軍第一支新型岸防部隊的前身。首批人員中,除參謀長是岸防兵出身外,大家對即將組建的新部隊幾乎一無所知。
“第一團”的身份,既帶給他們光榮和自豪,更留給他們一大堆亟待破解的難題———
全團官兵陸續抽調自全軍75個部隊、26所軍地院校,個人經曆、所學專業五花八門;擬裝備的新型導彈武器系統當時仍在研制,無實際裝備可訓、無專業教材可用、無訓練大綱可依、無現成經驗可鑒……
建設一支前所未有的新型部隊、實現海軍岸防作戰能力曆史性跨越的使命,無法留給他們按部就班的從容。身爲“第一團”,就要填空白、蹚新路、創一流。面對一只只攔路虎,團黨委“一班人”下定决心:使命在肩,時不我待,必須打破陳規,超常發展!
于是,一個個響亮的新口號被提了出來,一種種新思路被迅速付諸實踐。
“沒有裝備能訓練,有了裝備能打仗”。部隊創造性地開展“跟研、跟試、跟産”訓練,新裝備訓練與技術試驗同步推進。導彈剖視圖、發射控制操作面板、自動化檢測軟件……一批批訓練器材相繼誕生,官兵們自行完成革新成果10多項,自己編寫訓練教材34套、戰鬥部署28種,有的被列爲海軍重點教材,有的填補了海軍空白。
“寧願人等裝備,不讓裝備等人”。團領導率領官兵輾轉于全國各地的科研院所,拜師學藝,參觀取經,累計行程近三十萬公里。
“先訓後用、持證上崗”。海軍兩所院校專門爲導彈團開設了岸導戰術指揮、海洋軍事地理等專業短訓班,官兵們成建制上軍校接受培訓。去年4月,上級對導彈團進行崗位技能考核,從團長、政委到普通一兵,人人上考場,人人取得决勝未來戰場的“資格證”。
功夫不負苦心人。雖然還來不及和新裝備有太多“親密接觸”,可官兵早已摸透了它們的“脾氣”。一次裝備技術論證會,主辦方本來是禮節性地請陳志峰團長講幾句,不料他一口氣就提了18條建設性意見,令濟濟一堂的國內頂級專家刮目相看。
從此,每次新裝備論證,陳志峰都會應邀成爲“座上賓”。他和全團官兵先後提出150餘項新裝備改進意見和建議,其中90餘項被采納。
“不走尋常路,成就‘第一團’。正式組建才兩年多的導彈團,已先後涌現出團長陳志峰、參謀長付勝赫和發射連長劉順林3名海軍優秀指揮軍官,發射營長桂美林一名全軍優秀指揮軍官,這在海軍部隊絕無僅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