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軍研制出低空高速反艦靶彈世界一流。(資料圖)
|
渤海之濱,濤飛浪卷。
某新型反艦靶彈悄悄瞄准正在巡航的我軍某新型驅逐艦。
“嗖!嗖!嗖!”一枚枚靶彈拖著烈焰,直撲戰艦。說時遲那時快,我艦載防空導彈聞風而動,利劍出鞘,來襲靶彈瞬間淩空開花。
如果說艦載防空武器是現代化戰艦的“鎧甲”,那麽反艦靶彈則是檢驗“鎧甲”是否堅固的“利劍”。因爲它總是以對手身份出現,也被人們稱作海上“藍劍”。
艦載防空武器與高性能靶彈淩空搏殺,時間短、距離近、風險高。如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鑄造鋒利的海上“藍劍”,一直是困擾各國海軍的一道難題。
10年磨一劍。一支由海軍科技人員組成的課題組在渤海之濱向這一難題發起挑戰,曆經10年拼搏,終于取得突破性進展。
透過“藍劍”騰空的烈焰,我們走近這一團隊的領軍人物——我國海上攔截靶彈事業的開拓者、海軍某試驗區高級工程師張先龍。
“國內沒先例,我們就不能嘗試嗎?”他初上試驗場便發現新型導彈的設計缺陷,幷首創“空測法”,在我國第一代空艦導彈武器定型中建功。
畢業于清華大學的張先龍,剛下工廠那年,某型導彈測試出現故障,專家們晝夜攻關,還是一籌莫展。陷入僵局之際,在一旁翻了幾天圖紙的張先龍走上前去,右手指著控制系統說:“這塊設計有問題!”
在衆多專家面前,一個毛頭小夥兒,似乎有點不知天高地厚。張先龍的舉動招來一陣竊笑,却引起了導彈設計組長黃瑞松的注意。經過審慎分析,他承認:“小張是對的。”
張先龍初生牛犢不怕虎。當我國第一代空艦導彈試驗的“空中測量”任務進展緩慢時,基地領導想到了他。
當時,課題組的主流意見是采用傳統的“地標測量法”。“這個辦法太複雜,誤差太大。”幾天後,張先龍向課題組遞交了他的全新方案——“空測法”。這一方法的核心是航空慣導,而當時此類裝備國內還十分罕見,“空測法”更是沒有先例。
“國內沒先例,我們就不能嘗試嗎?”面對質詢,張先龍以其簡捷、精確的測量原理和堅定的自信征服了决策者,課題組苦心研究多年的成果被徹底顛覆!
國外技術封鎖,國內沒有資料,張先龍沒有退縮。他和某研究所聯手,經過兩年多的苦戰,我國第一部航空慣導研發成功,填補了我國武器試驗機載測量設備的空白。不久,“空測系統”通過驗收,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改裝導彈,可能比從零設計還難。”他只用6次就定位了以前上千次試驗都無法複現的故障,開發的某型導彈改進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張先龍主攻導彈駕駛儀,可他對彈上雷達、動力等各部分上萬個元器件都痴迷鑽研,了如指掌。
某新型反艦導彈定型測試,舵機偶現停轉現象,可此後上千次重複試驗,也沒有複現故障。導彈“帶病”進入試驗場。
“老張,你們敢不敢試試?”舵機的總師問。“他敢把導彈大卸八塊。”同事在一旁調侃。張先龍堅信:只要有故障,就一定能複現。
兩天後,他另辟蹊徑,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串聯了電流表,僅用6遍就複現了故障!“故障電刷”得以定位,導彈隱患被徹底解除。當晚,總師買來3個西瓜以示慶賀。
當研制新型低空靶彈的任務下達後,張先龍興奮得幾天幾夜沒睡好:“搞導彈試驗20多年了,終于要造自己的彈了!”他感到真要做一番大事業了。(來源: 解放軍報) |